美國財政部:裝置中國電池美國電動車 2024年起不享免税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綜合彭博社、美聯社當地時間12月2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五,美國財政部宣布,從2024年開始,美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中如果包含中國等國家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將不再有資格享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提供的高達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

報道稱,拜登政府此舉意在「扼殺」中國在美國電動汽車供應鏈中的作用,但批評人士認為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使其幾乎不可能被排除在外,並且這些規定將減緩美國從燃油汽車向電動汽車的轉型。

據報道,根據新規,從2024年起,符合免稅條件的美國清潔汽車不能包含由「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所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此外,2025年後,合規的車輛也不能含有由此類實體提取、加工或回收的關鍵礦物鎳和鋰等。

報道稱,這項新規針對的是中國、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等國家的公司。若一家公司或集團在這些國家中註冊成立,或者其國有部份達到25%的門檻時,將被視為「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

報道指出,其中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行業佔據主導地位,美國新規出台正值華盛頓試圖減少其電動汽車產業對中國的依賴之際,這一新規可能將限制中國公司在美國電動汽車供應鏈中的作用。

2023年11月28日,在中國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CISCE)上,一輛理想汽車 L9 電動車在高通展位上展示。(REUTERS)

據英媒報道,美國總統拜登的白宮首席清潔能源顧問波德斯塔(John Podesta)對此聲稱,這項新規指導意見將確保美國電動汽車的未來將由美國製造。

「中國仍然主導着關鍵技術的供應鏈……他們在電池及其組件的生產方面完全超過 美國和我們的盟國。」他說,「這(新規)將鼓勵美國汽車製造商、電池製造商和關鍵礦物生產商投資於多樣化和有彈性的關鍵礦物和電池供應鏈。」

不過報道也指出,鑑於美國電動汽車行業在產品所需的關鍵礦物和零部件方面仍嚴重依賴中國,而且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使其幾乎不可能被排除在外。

代表華盛頓大多數主要汽車製造商的汽車創新聯盟(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其總裁兼行政總裁博澤拉(John Bozzella)直言,向電動汽車過渡「需要美國工業基礎的徹底轉型」,而這不會一蹴而就。

「如果你想在不借鑑任何與中國有關的內容的情況下,採購一輛電動汽車的所有零部件……這從邏輯上來看就更具挑戰性,而且可能會讓目前的產品變得更昂貴,」擁有近200年歷史的國際能源律師事務所Baker Botts的合夥人欣克利(Eli Hinckley)也表示,「這不是2024年的演習。這是供應鏈的多年建設。」

英媒報道稱,自美國國會去年通過IRA以來,美國的電動汽車供應鏈投資掀起熱潮。但投產遲緩再加需求放緩,致使包括福特、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等在內的美國車企都推遲 在美建廠計劃。

2023年9月的德國慕尼黑車展,成了中國多個品牌電動車的舞台。(Reuters)

對於這一新規,福特方面回應稱正在評估這些規定的影響。通用汽車則表示,其電動汽車「完全有能力」獲得稅收抵免。

彭博社分析稱,福特在密歇根州馬歇爾擁有並運營一家電池廠,但從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獲得技術許可,或許可以從新規中獲利。福特發言人給美國《政治報》新聞網發送的電子郵件中也強調,寧德時代沒有馬歇爾工廠的任何所有權。對此,政府官員拒絕透露福特這家工廠生產的電池是否有資格獲得稅收抵免。

另據美聯社報道稱,由於拜登政府尚未公布任何名單,因此目前還不清楚哪些車輛有資格獲得新計劃中的全額稅收抵免。美國財政部還表示,為在規則制定過程中繼續提供信貸,擬議的規則將為明年1月1日之後投入使用的電動汽車提供一個過渡期。

今年早些時候(5月),福特汽車行政總裁吉姆·法利曾在一次演講中稱讚中國車企的電池技術,並提醒道,如果電池技術在美國本地化的問題被迫捲入政治,消費者將會吃虧,所以「我們必須在我們的國家解決這個問題」。

路透社當時指出,法利暗示的正是福特與寧德時代的合作遭質疑一事。 與此同時,一些美國政客不斷鼓吹要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削弱中國優勢、減少對華依賴。

圖為2023年2月3日,蔚來ET5電動汽車在中國上海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展廳展出。(Reuters)

但彭博社曾報道稱,數據顯示,中企佔據全球過半的電動汽車電池市場,在部份電池材料方面的供應滿足 高達90%的需求,這種規模經濟使得美歐汽車製造商幾乎不可能在效率上與其中國競爭對手匹敵。

「沒有中國,世界能造出電動汽車電池嗎?」《紐約時報》5月以此為題刊發報道,提到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製造領域的優勢。文章稱,儘管西方國家投資 數十億美元,但從採礦到冶煉再到零部件製造,中國在生產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佔據優勢且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趕上。

「儘管美國等國試圖通過保護主義來確保經濟安全,但他們發現很難減少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供應鏈的依賴。」《日本經濟新聞》發文稱,該媒體近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存在感在進一步增強。根據調查結果,2022年中國企業擴大 在電動汽車、電池材料、液晶顯示面板等18種關鍵產品行業的市場影響力,在電動汽車及相關市場的表現尤為引人矚目。

《華爾街日報》在本月初的一篇報道中直言,面對競爭,無論是美國通過IRA,還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都是一種「使絆子」的手段。但如今,許多中國電池製造商都已在克服這些障礙,紛紛加大海外投資設廠力度,已宣布的規模就已經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這可能意味着美國或歐洲對標寧德時代的企業「難成氣候」。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