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姊妹.二】住Hall=不務正業? 大學生從打波學做人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在搜尋器輸入「港大舍堂」,大部份相關新聞均關乎「欺凌」,香港大學的舍堂文化,是否如此不堪?這種流傳逾半個世紀的文化,本質到底是什麼?
Dem Cheers的動作整齊、一致,有人說是軍訓,猜想舍堂之內,是否高壓管治;為何港大學生們不是安安份份地住在「宿舍」,非要搞那麼多活動、堅持異相的所謂傳統?
透過何東女子曲棍球隊(何東女曲)的故事,或許能了解多一點什麼是「舍堂教育」,這種教育又如何以運動作為其中一個媒介,令年輕人從笑與淚中長大成人。
(此為「何東姊妹」系列的第二集)
攝影:梁鵬威

舍際賽事,尤其是運動項目,總能吸引大批宿生、甚至舊生專程觀賽,支持同一舍堂的代表。(梁鵬威攝)

上集採訪過何東女曲的晨練,一星期後的黃昏,我們再臨沙灣徑運動場,內裏正上演一場何東對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女子曲棍球賽。

沙灣徑運動場,即何鴻燊體育中心,香港大學最流行的3種「New Ball Games」──多數人在大學才由零學起的球類運動,包括曲棍球、壘球和棍網球,練習及比賽場地也在此。許多學生的夢想始於此,也終於此,畢竟入住舍堂並參與運動隊伍的年輕人,都以舍際運動比賽(Inter-hall Sports Competitions)為目標,與中學學界賽事大同小異,分別只在於是為所屬舍堂爭取榮譽,前港隊泳將方力申、陳宇寧及香港7人欖球代表李卡度,也曾代表舍堂出賽。舍際賽事的關注度,甚至比校隊賽為高。

半場休息,何東女孩們一臉認真地檢討表現、指出下半場需改善之處。(梁鵬威攝)
+2

何東最終以具組織性的打法,以2:0擊敗聖約翰學院,由於尚在分組賽階段,觀賽的人不算多,但打氣聲此起彼落。賽後,兩間舍堂按照傳統,來觀賽的宿生列隊唱歌,向球隊及教練的努力致意,「With our hearts and spirits united, we will overcome and overcome…」何東這首名為《Our Song》的歌,象徵著其核心精神──團結。

舍際比賽結束後,參賽舍堂的觀賽堂友都會列隊,向對手、參賽球員及教練致意,同時以歌聲振奮士氣,或者是彰顯舍堂精神。(梁鵬威攝)

不叫宿舍叫舍堂 由運動開始的舍堂教育

香港大學的「舍堂」不叫「宿舍」,部份是源於英國大學的College System(學院制),為學生提供宿位之餘,亦讓宿生透過群體活動及擔起某些義務,來進行「舍堂教育」;不同舍堂亦有不同風格,何東夫人紀念堂作為全女宿,以「團結、搏盡、Tough and Strong」為精神;相鄰的利瑪竇宿舍,是「Where Boys Become Men」,聖約翰學院則強調「Breeds the Excellent」……無論想帶出哪種精神,運動總是當中重要一環。

May the game today bring wisdom to the game of life.
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Sports Song》

「雖然運動只是舍堂的其中一部份,但舍堂教育想帶出的精神,跟團體運動的意念脗合,」Andreina在這場比賽中攻入一球,曾是宿生會主席、在何東打了5年曲棍球、入選過港隊的她,感受最深,「團體運動需要大家有共同目標、一同投放時間,能最直接地感受到何謂團體、責任及承擔。」隊員不能無故缺席操練、缺席也要交待;隊長要按每個隊員的強弱項決定訓練內容,也要團結球隊;教練是來自利瑪竇宿舍的男生,憑不算豐富的經驗教導一群女生,也是一大挑戰;加上大家同是學生,在學業、在家庭亦有重責,並非人人都能做得盡善盡美,但至少從中明白何為承擔。

運動比賽,往往最能團結人心;參與其中的運動員,也能透過刻苦的訓練及激烈的比賽,鍛煉心志。(梁鵬威攝)

從團體運動 學會和而不同

舍堂不是烏托邦,不會只得快樂一面,撇除惡質的欺凌事件,一間舍堂、一套方式,強調團體生活的文化,也不見得每個入住的人都能接受,關於舍堂文化的爭議,往往由此而起。單是何東曲棍球隊,20多個隊員背景、性格各不相同,天天緊密相處,磨擦不會少,卻是學懂待人之道的契機。

無論是正選十一人或是在場邊待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也要付出同樣的努力。(梁鵬威攝)

作為現任隊長之一的Phoebe,亦曾因打波而與同房起衝突:「當時我的同房仍是曲棍球隊的隊友,我卻覺得她不夠上心,因而意見不合,但其實是大家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只要花時間一起坐下談談,會發現其實大家都很努力。」另一隊長Cherry也道:「當大家都很緊張,就會有很多情緒在當中,若大家都不用心了解對方的想法,就很易有誤解。」

在球隊中資歷較深、技術較好的Andreina坦承,自己曾經因求勝心切而迷失:「因為太想大家一起贏,曾經覺得,為何只得我在努力,其他人卻不努力?慢慢卻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式,互相鞭策之餘,更要互相體諒,以欣賞的角度去鼓勵其他人。」但正因這種成長,花費在球隊及舍堂的光蔭,才不枉過:「住Hall及打波學到的,往後也能用出來,不會是浪費時間。反而自己不單是死讀書、不單是有好的成績,可以令自己準備得更加好,成為一個準備好要踏入社會的人。」

舍堂教育強調團體精神,從中學到的體諒、尊重,或許正是現今社會最欠缺的一環。(梁鵬威攝)

體諒、尊重、付出等核心價值,在現今社會已悄然流逝,然而聽着女孩們的感言,卻發現這群20出頭的女生放下手機、拿起球棍,在同一舍堂日夜相對,卻有所領悟。在高舉個人主義、手機不離手的世代,躲在屏幕後動動手指,說話如何傷人也不需負責,從關愛座之爭,到不求證、先批鬥的文化,慢慢地,我們也習慣了這種冷漠,忘了面對面的用心交流,才是一切關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