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傷健共融】譚寶鴻左腳截肢不棄行山 走遍香港四大山徑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譚寶鴻6年前感染食肉菌,左腳截肢,換上義肢後,他沒有放棄行山,不斷獨個兒訓練,操練體能,最終走遍香港四大山徑。
堅持行山,除了因為熱愛,譚寶鴻還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有件事,我可以靠自己做得到。」譚寶鴻在12月17日凌晨參加01體育與Lowe Alpine合辦的「LOVE is on the way傷健共融山系夜行」,由川龍起步,登上大帽山,觀看日出。

譚寶鴻參加了「LOVE is on the way傷健共融山系夜行」,與廿多名參加者一起由川龍行上大帽山。(張浩維攝)
因為食肉菌,譚寶鴻左腳截肢,現配上義肢。(張浩維攝)

Lowe Alpine Silvermark與《01體育》在12月17日凌晨合辦「LOVE is on the way傷健共融山系夜行」,邀請了5名傷殘人士與15名健全人士,一同在夜色中踏上山徑,登上香港最高峰大帽山,觀看日出。行上高957米的大帽山,對於手腳健全的人來說,也不是輕易的事,何況是傷殘人士。不過,左腳截肢的譚寶鴻說:「我覺得路程難度不高,我喜歡挑戰性。」

因染食肉菌左腳截肢

譚寶鴻6年前感染食肉菌,左腳截肢,之後換上義肢,但他膚色黝黑,身形精幹,平時做慣戶外運動,普通山徑絕對難不到他。是次旅程由約300米高的川龍起步,沿扶輪公園自然教育徑上山,至扶輪公園大休,最後逆走麥理浩徑第8段,登至大帽山近900米高的地方觀看日出,後沿馬路下山回程。

譚寶鴻表示行山一定要帶兩公升水,所以他裝上義肢後鍛煉時,會背上3公斤負重。(張浩維攝)

這次路程不算長,但要攀登約600米。譚寶鴻起步時開出一對行山杖,使用時相當熟練,到最後攻頂的一段馬路,他可說是健步如飛,是第一批行到今次旅程最高點的參加者之一。譚寶鴻表示,他不是第一次行上大帽山,他已經走遍香港的四大山徑(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

由經歷截肢巨變,到走過四大山徑,當中肯定有刻苦的訓練。譚寶鴻說:「沒有人教我訓練的,出事之後,沒有朋友幫我,什麼都靠自己。我要想辦法回復自己的體力。我擺3公斤負重入背嚢,不停在街上行,或者行樓梯行上40層樓,再行落去。」問到為何要背3公斤,他解釋:「行山一定要帶兩升水,即係兩公斤,再加上其他裝備,你要習慣背3公斤才能行到山。」

在黑夜中,譚寶鴻(右)與其他參加者一起,沿大帽山道攻頂。(張浩維攝)

譚寶鴻續說:「我住上水,最初就沿住梧桐河行,一開始行兩個鐘,慢慢加上去,當我行到4個鐘之後,就上山行港島徑。」由最近市區的港島徑開始,譚寶鴻就一步步行完4大山徑。

「證明有件事,我可以靠自己做得到」

講到行山的意義,他說:「證明有件事,我可以靠自己做得到。」他還表示:「因食肉菌而要截肢,被人話我殘廢,我要證明到有件事,我可以跟正常人一樣。只有一件事我最有興趣,就是行山,而且行山靠自己一個就做得到。」

譚寶鴻經常一個人行山,有時在山上,迎面遇上的陌生山友也會擔心他。譚寶鴻表示,有次獨個兒連走衛奕信徑第8及第9段,由大埔的太和出發,經九龍坑山,再上八仙嶺,到南涌落山,全程十多公里;當他行完一半,準備上屏風山及黃嶺時,有路過的漁護署職員擔心他,而他就告訴職員自己行慣山,這是挑戰自己。

譚寶鴻熟用一對行山杖,在泥路上行走自如。(張浩維攝)
在行山杖的協助下,譚寶鴻順利上到大帽山。(張浩維攝)

雖然譚寶鴻勤加鍛煉,腳力可能比不少健全人士還要好,但他表示現在行山步速較慢,所以他平常行山一定盡早出發,希望在日落前下山。除了善用行山杖外,譚寶鴻用上義肢後,行山都有些小技巧,令自己更舒服。因為他的左腳義肢足踝不能屈曲,所以行山路時,他會選擇一些左邊低而右邊高的路,好讓左腳行得舒服。

難行蚺蛇尖碎石路

儘管有毅力去訓練,也有經驗累積而來的技巧,但有時譚寶鴻亦不得不向大自然低頭。他表示裝上義肢後,行不到崎嶇的碎石路,「蚺蛇尖多碎石路,路很滑,我就行不到了」。他還表示,行山都跌過很多次,最驚險的一次是行針山跌倒,幸好附近有草有石扶住。

除了行山外,譚寶鴻積極參與其他戶外活動,例如攀石及單車。他表示,間中會跟視障人士及義工踏單車,由沙田踩往大埔。失去左腳後,他最初要學過踩單車,重新找回平衡的感覺。他還玩過滑翔傘,之後打算去玩風帆。他表示截肢前埋首工作,如今可以好好享受大自然及各項戶外活動。

譚寶鴻表示,他走過香港四大山徑,但難以挑戰蚺蛇尖。(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