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劉彥恩專訪3】自律與犧牲 透視泳壇背后的一天

撰文:劉家朗
出版:更新:

「嗨!」聲音從背後傳來。
「你那麼早起床,不睏嗎?」我問道。
「今天不早了,在美國,我的『早水』是6時正。」她回應。
「那你早餐吃了什麼?」我再問。
「還未吃,完成『早水』才吃。」她笑着。
某個早上7時58分,追蹤全職泳手一天。
攝影:黃寶瑩

(黃寶瑩攝)
(黃寶瑩攝)

每天練習五小時

有沒有得到奧運資格都一樣,阿恩如常踏上每日的行程。她一直在車上聽音樂,直至來到體育學院停車的一刻,她才除下耳筒,拿起一背包、一小袋下車。我問着:「你的浮板、划掌、蛙鞋在那裡?不是要帶的嗎?」她說:「都掛在泳池裏。」我們一直走着,在泳池館的通道,還未打開門口一刻,經已聞到陣陣「泳池水」味,這是她每天要來兩次、逗留5小時的地方。

關於劉彥恩延伸閱讀:
【劉彥恩專訪1】「小個子」到里約戰巨人(有片)
【劉彥恩專訪2】由0.23秒到A標,是8年(有片)

(黃寶瑩攝)

4年大學生活,一年全職生涯,5年來也在美國密歇根度過。正如阿恩剛才說,在美國時的「早水」是早上6時至8時,然後她才會進食一天的第一餐。她解釋,還是學生時,有時候要趕功課,有時要做presentation,無論多忙也會小休20分鐘,才到下午的訓練課;晚上可能又是做功課,或準備明天的東西,然而翌朝又是新的一天,再來練「早水」;早睡是必然,也沒有太多時間玩樂。去年當上全職運動員,反倒有空可以看看電影、或下廚、或爭取多一點午睡時間。

(黃寶瑩攝)

音樂是練水的好友

她的游泳生活很有規律,就像長者的生活模式「早睡早起」,坦白說亦相當乏味。我問她:「其實每日訓練4至5小時,妳在水中究竟在想什麼?」她笑一笑:「其實在那邊(美國)訓練很幸運了,密歇根那邊的泳池在水中安裝了音樂設施,我們可以挑選音樂,一邊訓練,一邊聽歌。」我恍然大悟。「不過當然,每次訓練也會找一個細微的動作技術去focus,可以是每一個直池的划手次數,也可以是打筋斗(轉身)的動作等。」她說。

(黃寶瑩攝)
(黃寶瑩攝)

阿恩最近回流香港2周,為的是參加奧運截標前的最後一個比賽,有驚無險,她達到了奧運A標;但達成目標後,每天還得下水訓練,因為真正的大賽,是在8月。由於她的教練在美國,這兩星期的訓練programme由教練電郵她,印出來,貼在泳池邊,獨自修行。兩小時裏,我看着她一直游,卻一聲不發,自動自覺地跟着programme做。平日教練在岸,到自己游又如何計時?原來她會看泳池場邊的計時鐘,自己記着時間,少點記性也不行。

(黃寶瑩攝)
(黃寶瑩攝)

游了1.5個地球

她上水了,我問她游了多少,她說:「5500米。」阿恩從6歲起學習游泳,從9歲起訓練至今差不多15年,每日練習兩課約5500米(5.5公里),粗略計算,阿恩為了達到A標,所游的距離保守估計是6萬公里。她為了奧運,可能已經游了地球1.5個圈(地球赤道全長約4萬公里)。

這是自律。

(黃寶瑩攝)
(黃寶瑩攝)

自律不只是練水,還有作為運動員的生活。

妳會打扮嗎?「有哪個女孩子不喜歡打扮呢?」她歎氣。「我在大學讀工商管理的,不時有presentation,每次也得穿上套裝。有一次化了妝,卻趕着去泳池,落水一下子便全脫了。就算打扮,也是周末或者晚上才會,上午打扮完又要下水,還是穿運動裝。」身為一個運動員,為了避免受傷,有時有些活動,不得不放棄。密歇根可以低至零下三十多度,她沒法去滑雪,沒法去參與刺激的活動。「我來了美國5年,連大峽谷也未去過。別的同學放假四圍去,我們要留在學校訓練。」她又提及:「有次Beyoncé來到Detroit(底特律)開演唱會,本來很想去,但下一個早上又要訓練,唯有放棄。」

其實運動員有很多身不由己與無奈,我們沒看見,不代表沒有,還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

(黃寶瑩攝)
(黃寶瑩攝)

千層蛋糕的滿足

阿恩形容美國密歇根安娜堡(Ann Arbor)的生活跟香港截然不同。那邊沒有地鐵,主要以走路、巴士或隊友駕車來代步。吃飯也一樣。「在美國會比較多吃pizza,但有時會下廚,試過整叉燒、試過蒸水蛋。曾經有外國隊友試吃蒸水蛋,她們覺得很奇怪,因為她們愛吃『硬繃繃』的炒蛋,我蒸得多滑,她們不懂欣賞。」她笑着。「教練沒有理會我們的體重變化,但我們有營養師跟進,雖然營養師從沒『報告』教練,但怎可不調節?所以晚上不吃澱粉質食物。」直至上周達到人生的里程碑,衝標成功翌日一早,她立即前往尖沙咀一家著名蛋糕店,吃了原味千層蛋糕,她的臉容盡顯滿足,「如果說到最想念的香港美食,一定是雞蛋仔和格仔餅。」我便說:「現在流行很多夾心的,有朱古力、有綠茶紅豆等等。」她回應:「雖然我很愛吃朱古力,原味便可以了。」

運動員從來不只是賽場上拼搏,背後的生活犧牲了多少別人「想吃便吃」的放肆,為的是追夢。

(黃寶瑩攝)

或年尾考慮退役 做回平凡人

這種生活,她形容是達到了一直以來的夢想,完成奧運後,或許返回美國,去一些一直想去的地方,或許年尾會考慮退役。「你才23歲,那麼早退役?」我驚訝。「將來我也想投身社會,做回一個正常的香港人。」運動員的奮鬥故事不但是賽場上,他們在光輝背後,當個平凡人也是他們「後運動員生涯」的夢想,奧運以外來沒有貢獻要拭目以待。

很多香港人就是認為,香港的全職運動員拿着體院的資助,只顧訓練比賽,追逐夢想就是不設實際,更有人說體育沒有經濟貢獻。但正正這一班追夢的人,堅持自律、願意犧牲,他們的意志不比任何人低,他們的經歷不比任何人少。若談香港游泳這一輩,多少人出外美國訓練,衣食住行難道不用花費?世界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難道毋須用功學習得來?前輩的奮鬥故事,是後輩的啟發與目標;沒有史畢茲,可能沒有菲比斯;沒有蔡曉慧,也可能沒有劉彥恩。

(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