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李淑筠】硬朗 剛強 不服輸 烈女箭手為女生起義

撰文:葉詩敏
出版:更新:

在每個界別,總有些名字,街知巷聞。
但有些人,名字不大,做的事情亦不普遍;在香港體壇一樣,惟他們看不見非不存在。
這些名字,卻值得香港人一一記住;今次讓我們認識香港射箭代表李淑筠。

能想像對箭靶練箭的孤獨感嗎?李淑筠堅忍10年,「放棄很容易,是射箭塑造了現在的我。」(張浩維攝)
我從不覺得女運動員比男運動員弱,撇除身體碰撞,女生不會較弱勢。
香港女子射箭運動員 李淑筠

女生較弱勢,女生就一定愛美麗?這是訪問李淑筠的第一個感覺。「其他女生都用錢裝扮自己、去旅行,我所有兼職賺到的錢,都花在射箭裝備上。」李淑筠(Edith)長髮膚白,以這年頭苛刻的體重標準說不上纖瘦,也許天生沒有韓國女團倒模出來的所謂「美」,但後天遇上射箭,讓她閃閃發亮。

「有些人覺得射箭只是站着不動,室內又不用曬,拉弓就得」、「射中紅心?箭靶上中間明明是黃色的」,Edith一邊砌弓,一邊笑着解釋人們對射箭的誤解。

Edith現在為母校箭隊擔任女子隊教練,教班前會先作練習,訪問前幾天她剛為科大贏了大專賽。(張浩維攝)

我們在學校空曠的練習場上做訪問,回到校園坐在長櫈上,綁上馬尾辮的她豪爽直接,恍如同班同學般閒聊。說來慚愧,此前沒在現場看射箭比賽,也沒有近距離接觸弓箭,我正是她口中以為射箭是射中紅心的一員。「很正常的,由小到大都聽到射箭這項運動,但大家都好像只停留古裝劇那種程度,騎馬打仗才射箭,還問我可否一次過射3枝箭。」

她說不少人都看輕射箭,以為只是站著瞄準就可以,其實在於肌力運用和身體一致性。(張浩維攝)

21歲的Edith中一時加入學校箭藝隊,還因為身形高大被同學拉去湊人數打欖球,直到中四才專注射箭。中學畢業後,她轉換角色擔任校隊女子隊的教練,現正大學申請休學一年,為來屆世大運和亞運會備戰。

浪漫的說法是,緣份到了。始於覺得特別而加入射箭隊,中四時因被選為隊長,有感要成為榜樣而認真訓練。就像被丘比特牽引般,她中五時於一個海外賽時更遇見2012年倫敦奧運女子個人金牌、韓國箭手奇甫倍(Ki Bo Bae),她找到了偶像和目標。「我本身不算落力讀書的人,但看到她就想仿效,哪怕她是奧運選手而我無法達到,能去世大運見識她所見識過的也好,所以我立下決心要讀大學。」

「看,別人常說要射中紅心,其實射箭是要射中黃色。」(張浩維攝)

或許我城容不下的東西實在太多,學業和興趣在某些人眼中是不能共存;對啊,中文課也有教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那是前人的定論,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出別人沒走過的路。「為什麼做運動員就一定是讀不好書?」李淑筠說,因着青春期的反叛心態,更想證明自己可上大學參加世大運。有人因為專心讀書而放棄興趣,有人因為興趣而努力讀書,兩者其實相輔相成。

因為中學時校隊隊服是紅色,Edith因此習慣了選擇粉紅、紅色等配備襯上隊服。(張浩維攝)

購器材添財政壓力 「我們不想打爆箭」

訪問那天,我除了得知射箭是要射中黃心,還驚訝拉弓不是看起來般輕鬆。自問平日在女生中也是大力士,燒烤買東西必然是一手挽炭一手挽汽水,但都拉不動弓,難以想像Edith每次練習都要射過百箭。肌肉的用力、身體的協調,男生卻沒有絕對優勢。「這是我喜歡射箭的其中一個地方,就算我一個女仔都可以打贏男仔,你拉重磅不關我事,我有我的優勢去對衡。」箭術是講求心理、訓練、一致性,女生的動作柔軟度和心思細密,也可成為優勢。

拾起弓箭的Edith英氣凛然。(張浩維攝)
休學後去海外比賽,要先看銀行戶口。
李淑筠

我好奇地看着她的弓把,她解釋:「比賽用弓平均1萬至2萬元,箭是損耗品,磨蝕會影響力的準繩度,一打約需3至4000元,箭頭、箭尾要分開買,兩塊弓片又約4至5000元。」Edith出身於天水圍基層家庭,家中5兄弟姊妹,但她從小到大沒有自怨自艾,為了不讓家中增添財政壓力,做兼職賺錢購置器材,就如父母對她說「人生為自己負責就夠」、「在香港只要肯努力不會餓死人」,她的硬朗大概是這樣煉成的。

那年中五暑假兼職得來的數千元,僅夠買弓身的一部分。「外國選手都喜歡打到爆箭,兩枝箭打得準打到同一位置便會爆箭,因此他們都會很想快點打爆箭,可是我們香港選手沒有贊助,反而不想那麼快爆箭。」她苦笑道。

箭藝隊領隊林振龍老師見證Edith由中一入隊到畢業後任教教練。(張浩維攝)

先後落選世大全運 「落選卻有得著」

我們由中學聊到大學後,她示範射箭,「啪」,清脆的中靶聲,不少均打中黃色範圍。說好的世大運呢?原來因上屆選拔泡湯了,正確來說是現實吧。

2017年的世大運,總會只能派出一名代表出戰反曲弓賽,就讀科大的Edith因不夠海外比賽成績,排第2名無奈與夢想的世大擦身而過。「要兼顧大學進度,中期試、論文等,一年只能選擇幾個比較重要的海外賽打,有時不是沒有資格而是沒有時間去比賽,有些大型賽事是根據海外成績選人,這樣我便輸蝕了。」不只世大運,連在亞運測試賽摘銀後都因此而落選,她在半年內受到雙重打擊。更甚的是,她為了亞運向大學申請休學一年。

林Sir說:「不同球類運動,日復日、年復年對著靶練習,不夠堅持的早就走了,但她留下來了。」(張浩維攝)

可是,這不是失敗,這叫經歷,經歷會使人成長。兩個重要大賽失諸交臂,她現在聊到那個暑假卻像是別人的趣事。落選後她沒心機練箭,愈是接近亞運,她愈是想逃避所有新聞,關在家看了很多熱血動漫:「什麼《衝鋒21》、《網球王子》,都是一些打全國大賽的故事,想令自己熱血一下。」

她還沉迷韓國的選秀節目,「那時看女團選拔的節目,一年中那麼多女團總會有人是選不上,與自己經歷重疊我都看到喊」。我笑了笑,繼續聽她手舞足蹈說下去;她選了一個女生代入了角色,最後那女生出道時鬆了一口氣,「我覺得即使很努力,總有波折令你達不到目標,但這是鬥長命,人家程咬金殺出來又如何,只要堅持下去,不夠堅持的人便會離開,堅持自己熱愛的事不該是難受的。」她中氣十足說道。

21歲的Edith即使穿上校服仍像中學生,心境也是,「可能因為我都沒有離開過學校。」她笑道。(張浩維攝)

多得一個韓國選秀節目,她振作起來重拾弓箭。去年的11月東南亞射箭錦標賽,狀態大勇的她奪得個人冠軍和雙人混合團體賽摘銅,是她第一次於海外賽奪牌。「落選的時候質疑自己能力,覺得自己好似爛泥,那個獎牌是一個肯定。」連一年的休學期,都顯得更有價值。「如果沒有休學,考試撞期我不可能去到比賽,現在添了信心,繼續上路。」

可是休學沒有了科大的運動員獎學金全數資助,她才醒覺那重要性,兼職以外還當教練:「以前想去海外比賽填填申請表格就可,現在想去比賽要看銀行戶口。」這一年不會白費,為了下屆2021年世大運和2022年亞運不會「歷史重演」,她需在畢業前把握時間參加海外賽爭取資格。香港曾有箭手李嘉威出戰倫奧,我問何不放眼2020東京奧運,她卻只笑了笑:「不想太多了,亞運都未去到。」本月尾她將與男隊教練、兩屆亞運代表出戰在泰國舉行的亞洲盃。

箭頭、箭尾、弓片、瞄準器都動輒過千元,「我不想讓家人加重負擔,所有裝備都是自己賺錢買。」(張浩維攝)
「男女本身不同優勢,在不用碰撞的射箭中反而是公平競爭。」(張浩維攝)

「射箭像是掉入了圈套」

不辛苦嗎?射箭10年的她笑說掉進了一個圈套,現在已不能自拔了。「是射箭塑造了現在的我。」她續道:「不是射箭的話,住天水圍的我中學時可能連港島都不會去,但因為比賽我去了很多地方,後來去韓國參加海外賽更是全家第一個坐飛機,看到高手後更想提升自己。讀書有資助可出外比賽見識,給了我『甜頭』繼續下去,很多事都是射箭帶給我,是我成長中重要的事。」豪爽的她說以前打欖球的自己是「波牛格」,很衝動火爆,但射箭後人變得「佛系」了。「打波是要激發到鬥心、要有火,但射箭如果有火,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速,動作變會瓦解了,射箭是什麼都不去想, 很平靜做回練習的事。」

射箭改變了她,由「波牛」變成「佛系」,由一開始輸掉會喊,到不去執著勝負、做好自己。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被一些事物所改變,像換了個性格,悄悄告別了從前的自己。人們說女生是水造的,柔弱如水,她是強大意志、洶湧澎湃的海洋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