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2020】《福特決戰法拉利》奪兩獎 細談現實與傳奇的差別

撰文:李榮康
出版:更新:

《福特決戰法拉利》(Ford v Ferrari)於今年奧斯卡贏得最佳音效及最佳剪接,這個車壇傳奇故事精彩過戲,被人搬上大螢幕實不足為奇,但戲中有多少事跟足史實呢?

首先,本文並非影評,筆者亦十分明白要創作一部這樣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一定要擁有某程度上的Artistic liberty,所以絕對支持製作人改寫故事。

《福特決戰法拉利》整個故事起源於法拉利創立人安素法拉利(Enzo Ferrari),因為車廠財困有意以1800萬美元賣盤給福特,但到簽名時才發現福特會連賽車部門亦一併收購,安素一怒之下拒絕賣盤,最終意大利車廠FIAT收購法拉利。

福特當時老闆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期望擁有高性能跑車生產線的期望落空,滿腔怒火決定無論花多少金錢都要在法拉利當時最洋洋得意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擊倒安素。

福特當時製造一代炮車Ford GT,但車子初期性能不佳。(網上圖片)
Ken Miles真的因為一張相失冠?福特高層Leo Beebe有不一樣的說法。(網上圖片)

電影跟足史實之處

《福》片確有不少地方跟足史實,Phil Remington為了能在賽車入pit時能更快出站,發明了可拆除的制動系統(另一福特車隊Holman-Moody研發出快拆制動碟,實際上更有效率)。

戲內提及的「毛冷測試」亦確有其事,當時風洞技術仍不普及,Carroll Shelby(Matt Damon飾演)為了測試Ford GT的風阻性能時,於車上貼毛冷,於遠處以望遠鏡觀看毛冷的郁動去理解賽車的風阻問題,最後發現賽車的空氣導管(Air ducting)連累這台戰車失去了76匹馬力,Shelby除了加強引擎動力外,另一大功勞就是讓減低賽車的空氣阻力。賽事方面,Ken Miles(Christian Bale飾演)在起步後為避開意外,車門確實因此而卡住。

Ken Miles之死在現實中更撲朔迷離。(Getty Images)

不過,劇中亦沒有提到或改寫了一些史實。雖然電影一開始有交代到Shelby的車手日子,但未有詳盡說明這名美國賽車英雄兒時已有心臟問題並一度康復,直到60年代初復發,Shelby無奈之下只能放下賽車手套,創立自己的車廠Shelby American。有趣的是,Miles雖然性格火爆,但電影中他與Shelby「講手」的橋段卻沒有發生過。Shelby曾於自傳中提到,自己與Miles的關係一直良好,合作多年亦未曾有過什麼爭執。

電影交代Miles在為福特測試J-Car時,遇上意外未能逃出戰車被葬身火海,但史實中,Miles的死因是在J-Car高速打滑翻側後,被拋出賽車致死。由於Christian Bale的角色在電影中試車時遇上意外,賽車起火,但他及時逃出,Remington告訴Miles兒子只要能及時逃出就不會喪命,電影為了首尾呼應改以葬身火海。

福特最終於1966年擊敗了法拉利,贏得車壇一大盛事勒芒24小時耐力賽。(Getty Images)

Beebe解釋賽車合照事件

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一大令人難忘之處,正是3台Ford GT作V字形衝線畫面。有傳能拍下這張照片,是因為福特行政副主席Leo Beebe想拍下這張震撼的照片。不過,他本人接受汽車歷史學家Dr. David Lewis訪問時說自己亦為Miles未能勝出勒芒而難過,但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福特在當年全面統治Le Mans,故Beebe希望Miles不要去得太盡。

「已去世的Ken Miles沒有贏得當年冠軍,我一直都為這件事很遺憾,」Beebe說:「但他是個有膽識的人,所以我叫他入Pit,計劃了這場結局。我希望他不要開得太快,我怕車手們搏得太盡會導致意外。你只要一次意外,就會失去所有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