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蔡英文還想用「2300萬人民決定」卸責多久?

撰文:司馬台
出版:更新:

果不其然,對於蔡英文競選辦公室前發言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林靜儀所謂「主張統一恐構成叛國」的「威權言論」,在林靜儀稱自己「用詞不精確」辭去發言人職務後,蔡英文與民進黨上下再次以「林靜儀個人言論」、「台灣的未來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
一如以往,凡是遇到台灣民眾的質疑,蔡英文要不將責任全部推給「國民黨拍板」,要不就躲進「中華民國」或「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的「保護殼」,成了「責任政治」的反面教材。

香港01台灣大選互動網頁:

https://taiwan2020.hk01.com/

遇到「主張統一恐構成叛國」質問,蔡英文再次將「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 當成「保護殼」。(中央社)

對於林靜儀接受《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簡稱DW)中文網專訪時說的是「真心話」還是「用詞不精確」,在《德國之聲》中文網以一問一答「逐字稿」形式呈現專訪內容後,相信多數民眾都會傾向認為「主張統一恐構成叛國」是她的「真心話」。

不過,多數台灣人要問的是,民進黨內有多少人與林靜儀站在同一立場,尤其是在蔡英文主打「抗中保台」,宣示要「帶領台灣前進」的當下,蔡英文左搬出《憲法》保障言論自由,右高舉「民主」大旗,再說着「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共同決定」、「任何一個政黨,包括民進黨,有權為台灣人民預做決定」華麗辭藻,彷佛前一刻以「蔡英文競選辦公室發言人」身分接受專訪的林靜儀是「路人甲」。

然而,蔡英文、民進黨這番看似「人民最大」的華麗辭藻,卻沒有收到期待的效果,眾聲依然喧譁,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人民已經愈來愈明白「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這句話看似成理,卻十足是政治人物遇到質問時給民眾吃的「迷幻藥」,除了幫政治人物卸責之外,再無其他作用。

何以如此說?因為就台灣的政治場域來說,台灣人民可以決定的,向來就是大、小選舉時的「神聖的一票」。政治人物站路口、追垃圾車拜票,以顯示「人民最大」、「政治人物是公僕」的時間也往往只在投票前的那幾個月時間而已。等到選戰過後,最初可能還有所謂的「謙卑」、「最會溝通」,但要不了多久,可能就會變成「我就是當選了,不然要怎樣?」

換言之,蔡英文與民進黨,甚至所有台灣政治人物所謂「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都是不存在的,因為在台灣,向來都是政治人物決定台灣未來的走向,差別只在於決定的過程中是否有兼顧「少數意見」,以及在立法院及各級議會有無討論、融合各方意見的過程,是否以「蒼生為念」,向來也取決於執政者的一念之間,兩蔣如此,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皆是如此。

回看蔡英文在過去4年的所作所為,包括「一例一休」修法、司法改革、《黨產條例》、《促轉條例》、台大校長管中閔任命案、國安五法及近期通過的《反滲透法》等,多的是運用民進黨在立法院的過半席次優勢徑付二讀、限期三讀,徒有「多數民意」的形式,卻沒有討論的過程。甚至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多個由所有選民投票決定通過的「公民投票案」,所謂的「人民最大」,最終還是必須先經過「民進黨的價值」來決定是否照辦或是「窒礙難行」。

說到底,林靜議何以敢「口出狂言」,難道不是因為「耳濡目染」?台灣輿論何以譁然,難道不是因為「主張統一就是叛國」的確會像是民進黨「完全執政」下的恣意作為?當蔡英文高喊「相信蔡英文,再給我4年」、「捍衛主權、民主自由」時,遇到質疑時卻閃、躲為能事,最終以看似很民主,其實不想負責任的「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的口號背後,試問,這樣的蔡英文真的能「帶領台灣前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