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新書再談白崇禧:「小諸葛」何以成為「黨國罪人」?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1949年,中國大陸風雲變色,蔣介石(1887—1975年)與國民黨政府輾轉遷台。過去很長時間,國民黨常把丟失大陸的責任歸咎於桂系軍閥出身的白崇禧(1893—1966年),並視其為「黨國敗壞內亂中之一大罪人」(《蔣介石日記》);當白於1949年12月30日從海南島的海口飛抵台北後,卻遭投閒置散與猜忌,生活上也受到特務人員的監視。曾對「小諸葛」白崇禧推心置腹的蔣介石,何以對白如此深惡痛絕?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認為,失去大陸江山對蔣造成的心理衝擊無以復加,造成了疑心病、妄恐症(paranoia),才會對來台投誠的白崇禧百般猜忌。

經歷20餘年的思考與規劃,白先勇此前已先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冊)、《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為將白崇禧個人生命史帶出整部中華民國軍事史的發展與起落,白先勇與台灣歷史學者廖彥博合作,撰寫《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將軍與蔣介石》(上、中、下三冊),以人子身份為先人發聲,並於9月15日下午,在台「國家圖書館」舉辦新書發表會。

白先勇(左)、廖彥博(右)合作撰寫的白崇禧傳記《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將軍與蔣介石》,點出兩岸官方均不重視白崇禧歷史評價的原因。(許陳品/多維新聞)

白先勇表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當時就讀於廣西省初級師範、年僅18歲的白崇禧投筆從戎,加入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徒步北上至武昌前線、與清軍對峙,這是自己的父親從青年時代就忠於中華民國的象徵。1926年,廣州國民革命軍展開北伐,蔣介石力排眾議,邀請時年僅33歲、在統一廣西戰爭中獲得「小諸葛」盛名的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這也是蔣、白二人相交的開始。然而就在北伐完成、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中國之際,趾高氣昂、推翻北洋軍閥的「白總指揮」功高震主,國軍編遣會議一開完,蔣介石與桂系翻臉、蔣桂戰爭爆發,作為桂系二號人物的白崇禧倉皇出走,最後回到廣西與中央對峙,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蔣、白二人關係才又獲得改善的契機。

白先勇認為,抗日戰爭時期為蔣介石與白崇禧的第二個蜜月期,亦是兩人生平關係最融洽的時候。蔣先任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但當時參謀總長出缺,故白崇禧實為蔣的最高軍事幕僚長。當日軍於1937年12月展開「南京大屠殺」、中國民心士氣消沉之際,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1891—1969年)與白崇禧共同指揮,終締造了抗戰以來首次勝利—台兒莊大捷,打破侵華日軍「三月亡華」、「皇軍無敵」的神話。而後蔣又採納白提出的「以空間換取時間、積小勝為大勝」,以持久戰的方式拖垮日軍,贏得最後勝利。白先勇解釋,這是兩人在抗日大戰略上看法一致,才取得良好效果。

白崇禧戎裝照。(網絡圖片)

白先勇指出抗戰後期,白崇禧兼任軍訓部長時,蔣介石與白的關係相當融洽的書信往返,甚至以「骨肉」、「手足」相稱。白崇禧於1943年8月6日在黃山見過蔣後,翌日寫下親筆信,稱:

昨在黃山,恭聆訓誨,意氣勤懇,有逾骨肉,人非木石,寧不知感,謹當奉為圭臬,永矢弗諼者也。……七載以來,隨侍左右,受恩深重,報稱愈難,唯有竭股肱之力,濟之以忠貞,上達高厚於萬一耳。

蔣介石看信之後回覆,將白崇禧大加稱讚:

望時時能以兄之長,補我之短,則切磋時久,琢磨益深,自必相得益彰也。瞻望前程,豈有限量,本來同志關係,生死與共,手足之情,無以逾此。……則彼此為一,無間爾我。

白先勇分析,1948年選舉中華民國行憲後首任副總統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年)認為李宗仁是國民黨中可以取代蔣的人選,白崇禧又覺得與李宗仁同出桂系、有20多年共同奮鬥的情誼,若反對李參選,不但情面上難以交代,更可能造成桂系內部分裂,故「助李競選義不容辭」。白先勇表示,白崇禧晚年曾對此事極為後悔,認為在蔣介石與桂系間的政治紛爭中倒向李宗仁,最終也使自己與蔣的關係全面破裂。而蔣也將國民黨在大陸統治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歸咎於這次的副總統選戰。

白先勇認為,白崇禧先是受到蔣介石重用,後來又因1948年選舉副總統支持李宗仁,以及未能及時支持淮海戰役,造成國府退守台灣,使得兩人關係決裂。圖為《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將軍與蔣介石》書影。(許陳品/多維新聞)

《悲歡離合四十年》另一位作者廖彥博表示,此書雖為白崇禧的傳記、民國軍事史,同時也是白先勇的家史,但亦重新回答為何國府在國共內戰會全面失敗?追溯白崇禧的生平事迹與蔣白關係的扞格,其實正能反映兩人在國共內戰時期的戰略分歧,終造成了國家分裂的悲劇。他說,既然白崇禧與蔣介石有過蜜月期、後全面決裂,「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自然不會給予白一個公允的歷史評價。

其次,白崇禧曾在遼瀋戰役中重創林彪(1907—1971年)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廖彥博在書中稱,編於1949年10月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顯示:「四平保衛戰我軍(指東北野戰軍與東北民主聯軍)傷亡總數達八千人以上,部隊元氣損失甚大」,黃克誠第三師第七旅「原為井岡山老部隊,四平撤退後只剩下三千餘人,失去戰鬥力」,萬毅縱隊原有一萬三千人,經四平苦戰、撤退時遭到追擊,「只剩四五千人」,同時期的本溪戰鬥,傷亡人數也不在四平之下。重大的軍事挫敗,使林彪、高崗、陳雲、羅榮桓聯名致電中央,請求改組中共中央東北局,原來由彭真擔任的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政委,通通改由林彪兼任。

1949年10月,國共內戰的衡寶戰役結束,林彪接受蘇聯作家採訪時承認:

我認為白崇禧是國民黨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而這句話可以說並非過獎。他不用說有多年的軍事經驗,他的指揮也比其他國民黨軍將領高明。

但基於白的政治立場與中共敵對,林彪又稱:「可是因為他的軍隊現在是非常明顯而且公開地在與人民為敵,而作為一個政黨的國民黨已經四分五裂,而且軍事上的形勢各方面也對他完全不利。因此,白崇禧那一點或多或少的軍事才幹,實質上在這裡也就已經起不了什麼作用。」因此,大陸方面也僅是將白定位為桂系軍閥,對其在抗戰與國共內戰中優異的軍事指揮避而不談。於是,白崇禧不但生前夾在蔣桂之間難以取捨,其歷史定位也受限於國共兩黨的漠視,在兩岸均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這也正是今天撰寫、出版此書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