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設計原貌 台北「國父紀念館」改建盼迎新風華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落成於1972年、設立迄今逾48年的台北「國父紀念館」1972年舉行落成禮,其後又見證過蔣介石停靈與喪禮,蔣經國、李登輝先後在此宣誓繼任台灣總統,還有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25—2013)、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1931年—迄今)蒞臨演講,經過近半世紀的歲月風霜洗禮,部分設施老舊不敷使用。
11月18日上午,國父紀念館舉行「半世紀剪影—中山公園的回顧與展望」展覽開幕式,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說明即將於明(2021)年展開的「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計劃」執行進度,讓社會各界了解該館維修改造工程的最新動態。

2020年11月18日,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跨域加值計劃」執行進度說明會,館長王蘭生介紹紀念館園區即將進行的景觀改建工程,以期打造國際文化觀光重要地標。(台北「國父紀念館」提供)

王蘭生表示,國父紀念館設立至今將屆半世紀,但從未進行過大幅整修、部分設施老舊不堪使用,又被指定為直轄市市定古跡,增加了維修的難度。2015年,紀念館獲得台行政院核定「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計劃」,又於今(2020)年修正計劃通過,總經費高達新台幣16.32億元(新台幣,下同,約合4.4億港元),包括大會堂暨周邊設施升級、國際化優質展示空間、中山文化園區景觀改造等三項主體工程將於2021年陸續啟動。

王蘭生介紹,最先展開的是園區景觀改造,以回覆紀念館建築師王大閎(1917—2018)的原始設計精神,即重現中軸線的映池(現為噴水池),呈現建築物倒影;改造現有的中軸廣場為雙排林蔭大道,將可巧妙遮蔽紀念館後方興建中的台北大巨蛋,維持設計時原有的天際線景觀。此外,連接「聯勤44兵工廠」(今台北市政府現址)的三張犂鐵路支線,曾是許多台北市民的重要記憶。紀念館園區內翠湖南側的東西向柏油路,即為1986年廢棄的鐵路遺跡。未來工程計劃除將紀念館東南角、西南角打通,增加兩個出入口以方便民眾進出,更要在地面上重新營造鐵道意象。

圖為已故台灣建築師王大閎對台北「國父紀念館」的原始設計方案模型。(台北「國父紀念館」提供)

王蘭生解釋,本來景觀諮詢小組打算將圍繞紀念館的老舊欄杆全數拆除,把整個園區打造為全開放空間,但卻遭到周邊居民反對。許多民眾認為,欄杆雖然老舊破損,但其風格配合紀念館建築、十分美觀,加上園區又有安全管理的需求,所以最後決定保留,且延續原有風格。此外,還有東側步道與園區內的「翠湖」環湖步道,因樹木生長的浮根導致步道高度逐漸不一致,對長者和幼童更容易產生安全隱患,未來將調整步道動線並拓寬寬度,加強排水和改善土壤裸露的問題。

圖為「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計劃」完成後,台北「國父紀念館」新貌的模擬示意圖。(台北「國父紀念館」提供)

王蘭生強調,「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計劃」動工在即,為照顧民眾對紀念館現有景緻與舊時風情的眷戀與不捨,館方特地規劃「半世紀剪影—中山公園的回顧與展望」展覽,展出包括園區建築師王大閎部分原始景觀繪圖,以及開館以來百餘件具代表性的攝影作品,盼能通過回顧開館近半世紀以來的珍貴足迹,藉由視覺藝術引起民眾對園區整體環境的懷想與眷念。王蘭生稱,期望通過此次改造工程,再次突顯台北「國父紀念館」的古跡建物與藝術文化紀念意象,使其成為未來國際文化觀光的重要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