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風暴|「殺頭的生意有人做」 台灣如何應對兩岸人才爭奪戰?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據台媒《自由時報》報道,中國大陸比特幣礦機公司「比特大陸」(Bitmain)台灣分公司「芯道互聯」和「智鈊科技」,因涉及與中國大陸晶片設計公司合作,高薪挖角數百台灣半導體人才而遭台灣新北地檢署依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檢調約談,並於訊後諭令交保。

據台媒報道,中國大陸比特幣礦機公司「比特大陸」(Bitmain)在台灣設分公司挖角半導體人才。(VCG)

調查人員通過台媒《聯合報》表示,智鈊和芯道不但是陸方出資成立,還替陸方獵人頭並在台從事研發工作,曾有上市公司發函警吿芯道停止挖角行為;除涉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不排除被挖角員工有違反營業秘密可能。

正當這陣子半導體產業受到眾所矚目時,台灣卻又傳出有大陸企業挖角人才,讓企業與政府擔心的技術、人才外流情事再浮上台面。過往台積電大將如張汝京、蔣尚義與梁孟松投奔大陸半導體產業的記憶猶新,這些人西進後幾乎都被貼上「叛將」標籤。

民進黨政府對人才外流大陸的因應之道是回歸法律制度。比方說,陸委會稱將加強《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而經濟部則是促修《營業秘密法》。台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表示,「如果侵害到『護國神山』台積電,這關係到國家核心技術,侵害國家的戰略利益,涉及國安層次,這不是修改商業秘密法就夠,而是要修改國家安全相關法令」。

台灣新任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上任時提出要推動修改《營業秘密法》。(吳逸驊/多維新聞)

綜觀民進黨政府與官員的回應,除了從法規下手,還一如以往,將攸關兩岸問題提升至「國安」問題,並欲從法律層面進行嚇阻,但這樣做,是否不過是治標不治本?事實上,從兩岸法規層面與大陸進行攻防戰,最終仍將落入政治語言遊戲,在新聞喧囂過後,問題一樣存在。

其實,台灣本來就有相關規定禁止陸資投資如半導體產業等敏感領域,而對陸資也有嚴格審核。但俗話說的好,「殺頭的生意有人做」,即便有法律禁止,仍有那麼多人甘冒「違法」疑慮,甚至被戴上叛將帽子,為的不過是有更好的環境、發揮空間與收入。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高科技產業具競爭力的秘密在於人才,除了育才,更要留才,因此政府跟企業要做的,反而更該是打造一個能留人的環境。而且今天因為大陸急切發展半導體產業,對人才急需渴求,所以開高薪與高職位進行挖角,就算換成其他國家地區的人才,相信一樣會有很多人會選擇流動。

台積電前員工梁孟松(左一)西進大陸被貼上「叛將"標籤。圖為中芯國際網站顯示,梁孟松2017年開始在中芯國際任職。(中芯國際網站截圖)

當然,西進大陸的背後有其兩岸關係特殊性,而沿着大陸對台政策和新「三中一青」(即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及青年)的思維而下,各種惠台政策在過去幾年也吸引為數眾多的台灣青年人才西進,其中也不必否認中共除了通過政策吸引台灣青年,也有心藉此轉化他們的政治認同。但若大陸真的成功吸引了台青,其實更顯示這些台灣人才對台灣整體環境已失去信心。

也因此,台灣企業與政府真正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會有人願意當叛將?又,甚麼是能夠留才的環境呢?從企業來看,基本就需要能提供具備競爭力的薪水、福利與職涯前景;對政府而言,則要打造良好環境,提供產業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