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晶片・九|只剩台積電:產業失衡之殤

撰文:屈彥辰
出版:更新:

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興起以來,人們的生活型態隨之發生變化,仰賴當代3C科技產品的「雲生活」應運而起,帶起瘋搶科技產品的「雲商機」。當中,受惠最深的當屬製造相關產品及其必須零件的產業。台積電(TSMC)的能見度於整個「疫情年度」(2020)閃耀國際,在「史上最佳的台美關係」下,首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Taiwan-US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將「供應鏈」列為「優先議題」,意指的自是台灣半導體業。

諸多公開場合,不論是台灣的經濟智庫學者、主掌經濟議題的相關高層官員(如經濟部長王美花),不斷向台灣內部喊話,更向國際喊話:「台灣的半導體世界頂尖」,一來讓台灣社會「開心」,二來讓國際「放心」。同時,台灣也應該深化加入特斯拉(Tesla)電動車的供應鏈,因為台灣的零組件、晶片等供應穩定。

或許拜疫情所賜,台積電也好,或說整體台灣半導體業也罷,此刻都仿若「矽盾」、「護國神山」,為台灣的「高度信心」進行了「加持」。然而,在耀眼的台積電背後,台灣其他產業頓顯「黯淡無光」。

本「台灣晶片」系列共由10篇文章组成,此为第九篇。

台幣升值引爆的資金狂潮及台積電買盤強勁,推升台股在2020年7月27日突破12682點,盤中以12686點再創歷史新高。而台股在台積電的推升下,接連突破歷史高點。 (中央社)

光芒背後 失衡相隨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劉佩真指出,台灣的半導體產值年增率從2019年的1.7%提升至2021年的19.7%(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則預估為20.7%),產值規模高達3兆2,000億元新台幣(佔台灣GDP的16%,約合8,800億港元),而台灣半導體的全球市佔率來到第二名,僅次於美國的42.9%,並與第三名的南韓15.9%拉開差距。

又因台積電目前的5奈米制程幾乎是領先全球的水準,除了5奈米制程比重將拉高至20%或以上,台積電也推出先進封裝技術與3、4奈米陸續試產,台積電的領先,在在讓台積電成為中美科技博弈的局勢底下,美國欲積極拉攏的對象。

台積電固然讓台灣人多少重拾在國際空間受限、經濟發展有限的各類不利前提下,類似於過去「經濟奇跡」時代榮景般的「昂首闊步」。不免要回到最根本的問題:台積電繁盛的背後,究竟有多少人受惠?

據統計,目前台灣的總就業人口約為1,152萬人,IC半導體「直接」就業人口約為22萬人,約佔總就業人口的2%;倘若將與IC半導體相關的就業人口加進去,合計約為82萬人,只約佔總就業人口的7%,帶動的就業機會似乎相當有限。

在前述的「7%」以外的九成餘就業人口,暫且不論同被視為高收入、高產值、就業人數佔比少、入行門檻高的金融業及資通訊服務業,仍有約七成至八成的就業人口是在台灣廣義的「傳統產業」服務。論就業,傳產所僱用的人數數倍於科技業;論產值,傳產不遜於台人所泛稱的「高科技業」。

台經濟部長王美花多次在公開場合讚揚台灣半導體的強勢。(吳逸驊/多維新聞)

此外,半導體業或高科技業,其入行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或學歷門檻,本身就讓大多數人望塵莫及,技術具備與否,本身就是一種「篩選工具」。是故,要去期待半導體業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本身就不切實際,但同時國家的發展又可能相當需要。

為了「大多數人」的就業,國家的角色必須在發展「核心產業」之餘,均衡顧及到其他產業,但很顯然在目前政府的視野中,半導體業是台灣「唯一」重要的產業,而對其他產業的著力甚少。

台灣的經濟官員於公開場合經常提及台灣的半導體(特別是台積電)表現如何的立足國際,就連蔡英文本人都於2月3日民進黨中常會活動,表示「這確實是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機遇」,也希望能夠善用這個機遇,讓台灣在未來的數十年、甚至百年,成長的動能都一直能夠維持下去,她也希望現在處於中小型、甚至中大型的公司,能夠結合創新科技,「打造出更多像台積電一樣的護國神山」。

蔡英文所言,固然是一種仍寄望於具有高度發展潛力的核心產業,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期許」,卻也一體兩面的反映出台灣的產業發展嚴重失衡,這種失衡影響的層面將可能擴及就業結構,導致「一枝獨紅,萬枝凋零」的局面。

蔡英文也須知,雖然在其任內,台積電的市值、股價是史上最高,但台積電的表現是「前人種樹」的成果。台積電本身,具有技術底藴,是長時間耕耘、研究,以及在國家大力扶助核心產業發展的時期所累積的結晶。此刻,恰好讓台積電迎上時間當口,躬逢其盛,衝了一波新高。蔡英文的角色,仍是必須兼顧台灣的產業均衡發展,切勿「眼中只有台積電」。

台積電近期雖表現亮眼,但相當程度是奠基於台積電的技術基礎。蔡英文恰好躬逢其盛,趕上台積電最興盛的時候。(中央社)

勿奢望神山永駐

台積電的表現亮眼,值得全體台人驕傲,而回到最根本的是,台積電的本質仍為「科技代工」(「半製造業」),科技是具有高度先進技術的詞彙,衝突的跟帶有傳統制造業性質的詞彙——「代工」放在一起,說明了它的成本仍是主要考量範圍,且附隨於科技的「潛台詞」。

猶記得台灣發生於2017年8月15日的「全台大停電」,當時的輿論氛圍緊張,關注台灣科技廠的生產是否受到影響,當時的台灣輿論開始猜測,台積電是否會因此將部分重點產能移出台灣、赴美設廠(台灣各大論壇亦出現類似討論跟傳聞),由此再次點出台灣「五缺」中的「缺電」,是台積電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不光是發電總量足夠與否,更重要的是電力供應是否穩定。台灣目前的電價是世界聞名的便宜(且又有針對重點產業提供優惠、補助),相當程度的抑制台積電的代工成本,某種程度也因此提高了台積電的毛利。

2017年的傳言、臆測,放到2021年似乎依舊適用。台灣即將在2025年落實「非核家園」,而核四的最後一小批燃料棒將於今年第1季盡數移走。截至目前,核能發電仍約佔台灣總發電量的15%,核能發電的缺口屆時將由何種發電補足,將是一大「政治課題」。

一次的大停電,就讓台積電開始「考慮」部份重點產能出走,未來能源供應倘真出現吃緊,恐將更加強化台積電的出走決心。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被詢及台積電仰賴的能源漸增,台灣該如何尋找適當的能源供應。他直言,對某些國家而言,仰賴再生能源比較困難,他點名日本和台灣「兩個能源難以自給自足的地方」,因為不位於赤道附近,再生能源發電又會受到季節和惡劣天氣影響。

Gates更稱,目前能量移動的一種主要方式,是透過液化天然氣(LNG),「但這仍是排碳能源」,他認為「綠氫能源」可能會是一種解決方式,就如同核分裂或核融合也是解決方案之一。台灣有「能源專家」「建議」2030年讓再生能源翻倍,在2035年讓燃煤歸零,到時如此實踐後,台積電真能保證不會出走,永留台灣?

須知台積電的外資持股比例高達75%,假使未來台灣面臨能源不足或其他不可抗力的環境缺陷,台積電不可能因為「台灣價值」,選擇和台灣共存亡。台積電若走了,台灣除了產業空洞化「遍地開花」、留下一地的失衡哀傷外,又能剩下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第64期《多維TW》(2021年3月4日)封面故事。如欲閲讀全文,請按此訂閲多維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和獨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