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競爭變災難 北大學者王緝思:台海和平是中美共同利益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美國知名刊物《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在最新一期刊登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的文章,針對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發展,從幾個面向進行剖析,也提及了台海和平對中美雙方的利益所在。
在這篇名為《反華陰謀?北京眼中的新華盛頓共識》(The Plot Against China? How Beijing Sees the New Washington Consensus)的文章中,王緝思首先強調,美國與中國正在捲入場比冷戰在內的現代史上其他競爭都更為持久的競爭,而美國已經決定對中國採取對抗性的姿態,這種「新華盛頓共識」,許多美國政要認為是中國所迫。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認為,美國與中國必須相互尊重,在台海等問題上控管衝突風險。(全球化智庫(CCG)供圖)

他繼而指出,中共官方的路線仍然希望中美雙方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但是中共官員對美國看法也越來越負面,並將雙方敵對的責任歸咎於美國。對此,王緝思表示,中美對當代史上的認知分歧,其實有助於理解兩國和以避免衝突。

對美國來説,中國大陸GDP已經直追美國的七成,遠遠大於冷戰時期蘇聯僅為美國五成,美國對於中國崛起的敵意越來越大,也在新冠疫情期間將病毒描繪為「中國病毒」,這不應美國政權交替而改變。而對中國大陸來説,反美是中共建政以來根深蒂固的政治意識形態,許多政治運動都以清除「親美、恐美、崇美」意識形態為主,爾後又歷經「反和平演變」,王緝思強調,每當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內部遇到政治動盪時,美國都被視為一隻隱蔽黑手,雙方在西藏、新疆、台灣、香港問題上也都有激烈博弈。

王緝思指出,最重要的還是台灣問題,他稱,沒有任何議題比美國對台灣的定位更能牽動中國大陸對美的疑慮。他回顧數十年來的發展,表示雖然華盛頓的「一個中國」政策起到了在台灣問題上管控分歧、預防中美衝突的預期效果,但該政策緩和緊張的效用正在逐漸減弱。尤其是近年來華盛頓在台灣問題上開始突破原有底線,包含2016年12月川蔡通話、以及之後的友台政策,2021年1月,拜登(Joe Biden)的就職典禮邀請了台灣駐美代表,這是1978年以來第一次有美國總統這麼做,未幾美國務院發表聲明,確認華盛頓對台灣的承諾「堅如磐石」。

王緝思認為,2017年以前,華盛頓和北京一直維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美國不公開試圖破壞中國大陸內部秩序(即破壞中共統治合法性),作為回應,中共不蓄意削弱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這「兩個秩序」的和諧關係,在目前美國看似要下決心削弱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大陸似乎有意在更廣泛的領域挑戰美國對國際機制的領導權和西方價值觀,已經不復存在。王緝思強調,中美雙方仍應接受兩個基本現實,即「中共在大陸的權力根基不可動搖」與「美國仍將是最強大的塑造全球秩序的行為者」,雙方對此應該相互尊重。

王緝思特別指出,台灣問題是防止競爭演變為災難的關鍵之一,他表示,中共將台灣的地位視為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美國則從國際承諾和安全利益的角度看待台灣。然而,在此問題上兩國具有共同利益:維持和平。

他回顧2019年,美國資深幕僚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他們發表於《外交事務》的文章中指出,「台灣不僅是一個潛在的導火索;它也是美中關係史上最大的共同成功」,稱這是歷史上中美雙方靈活微妙地處理此問題促成的結果。他認為,如果華盛頓堅持其「一個中國」政策,不公開支持台灣獨立,北京將很可能繼續尋求和平統一台灣,除非台灣觸碰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中的一些條款迫使大陸動武,如將「中國」二字從其官方名稱中移除,單方面宣佈法理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