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局勢|被遺忘的越南難民營 回顧台灣一段人道援助史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阿富汗一夕變天,塔利班(Taliban)幾乎沒有遭遇抵抗就進入首都喀布爾(Kabul)。對此,美國已請託歐洲東南部的阿爾巴尼亞(Albania)與科索沃(Kosovo)協助收容阿富汗難民。
正當台灣各黨派政客們,爭論着阿富汗前政權到底是像國民黨,還是未來的民進黨時,有些在台的美國人士提議,台灣或許也可以設立難民營,收留逃亡的阿富汗人。不過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不曉得,其實越戰結束後,台灣就曾設有越南難民營。

日前,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民眾聚集在機場,嘗試登上飛機離開阿富汗。(AP)

時間拉到1975年,當北越人民軍攻佔西貢,南越政權垮台、美軍撤離後,約有300多萬越南民眾逃往周邊國家地區,如中國大陸、印度尼西亞、香港與台灣等,這場越南難民潮直到1990年代末期才結束。

台灣最早接收越南海漂難民的難民營,是位在高雄的九曲堂接待站,主要接收1975年4月前便開始逃離越南的第一批華裔難民,據1990年出版的《救助中南半島難民》一書的記載,當時收容總數約3,939人。接待站關閉後,有不少人選擇在台灣落地生根。

雖然當年越戰打得沸沸揚揚,如今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不知道,過去曾有越南難民搭船,或是漂流至台灣。(Facebook@澎湖難民營三部曲 Penghu Refugee Camps Trilogy at the Taiwan Strait)

除了高雄外,還有個地方曾收容過越南難民,那就是澎湖。不過有關澎湖越南難民營的訊息相當稀少,也罕有人知。

曾花費20年的時間,在澎湖、越南、台灣、美國等地,到處探訪當年澎湖越南難民營事蹟的台灣紀錄片導演劉吉雄,其收集的文獻檔案顯示,1977年6月16日,就有越南難民先後漂流至屏東小琉球海域。由於當時尚無相關機構處理海漂難民,因此中華救助總會(救總)在澎湖縣西嶼鄉竹篙灣(今竹灣村)的繼光營區,設立「越南難民臨時接待所」。

記錄片導演劉吉雄有幸趕在白沙鄉的越南難民營宿舍拆除前,留下珍貴的影像畫面。(Facebook@澎湖難民營三部曲 Penghu Refugee Camps Trilogy at the Taiwan Strait)

隨着漂流而獲救的越南難民人數越來越多,原先在西嶼鄉的臨時接待所已無法容下。因此救總借用位在白沙鄉講美村的軍營作為難民營舍,於1978年12月1日成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中南半島難民接待中心」。而在西嶼的臨時接待所於來年廢止,講美村的越南難民營一直運作到1988年11月15日才關閉,建築則於2003年4月全部拆除。

根據劉吉雄的統計,澎湖難民營收容的人數,包括南北越的華人、華裔、越南人共有2,098人。這段期間難民有進有出,最後只剩下約200位無外國親戚可投靠的越南難民,便安置到台灣。

1978年,原載有近150位越南難民的清風號抵達澎湖馬公,該船因發生人相食事件而聲名大噪。由於當時適逢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為激起民眾反共的鬥志,該事件成為《南海血書》的要素之一。後來不僅成為當時台灣學生的必讀書籍,還拍成電影《南海血淚》。

《南海血書》亦稱《南海島血書》,劇中人吃人肉的畫面,是台灣一代人的童年陰影。(Facebook@翁達瑞)

已故台前行政院長孫運璿(1913-2006年)曾說過一句話:「今天我們不能做一個為自由奮戰的鬥士,明天就會淪為海上漂流的難民」,更是傳頌一時。

劉吉雄認為,由於清風號事件成為《南海血書》的素材,不過今日多數的台灣民眾都明白《南海血書》是虛構的故事,自然會忽略該故事背後,真實的清風號、越南難民與澎湖難民營的這段歷史。雖然《南海血書》是假的,但不表示越南難民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