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烏克蘭之殤 台灣湧現「戰、和與降」的人民內部矛盾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台灣立法院朝野黨團協商決定,邀請台行政院長蘇貞昌3月1日赴立院專案報告因應俄烏衝突情勢。蘇貞昌重申民進黨政府一貫論調,主張台灣與烏克蘭局勢不同,但更應自我警惕,捍衛國家是自己的責任。「屈辱與姑息不會換得和平,台灣不主動求戰,也不會啟戰,但一定積極備戰堅守國家主權、自由民主,寸土不讓」。

正值俄烏酣戰之際,台灣社會目前不分黨派眾口呼籲和平至上、同聲譴責俄羅斯的侵略暴行,在對外情勢發展與判斷上,台灣社會集體依循和平理想主義而走,猶如心懷墨家「非攻」精神根本,視大國進犯小國的行為定義為「攻」,而攻屬「不義」,至於台灣政府眼明手快地配合歐美製裁俄羅斯,亦且如墨子視武王伐紂的見地而為「誅」,其誅當屬於「義」。

是以,在俄羅斯進犯烏克蘭一事上,且不論台灣民心多大程度依循了歐美價值導向並以為政治正確、又或台灣官民如何在烏克蘭遭受專制強鄰武力欺辱下產生出相當共情,台灣朝野與社會對於這場戰事的基本認識並無歧異,不論黨派原有意識形態立場,反中也好,親中也罷,具一定善惡價值判斷的「非攻」使其同歸。

蔡英文回應俄烏戰事,強調強調,台海局勢和烏克蘭局勢有本質上的不同。同時也將鞏固全民心防,加強防範認知作戰,避免境外勢力和在地協力者,藉由烏克蘭的變局操作製造恐慌的錯假訊息,影響台灣社會的民心士氣。(Facebook@蔡英文 Tsai Ing-wen)

然而,在台灣人無法避免將俄烏情勢嫁接台海局勢的現實下,看似同歸的「非攻」表面底下,雜揉了戰和不一的回應姿態與立場,他日一旦台海有事,朝野殊異的意識形態回應,終使同歸於盡與否成為台灣社會一道裂解難補的分歧,也成為在台灣衍生的「人民內部矛盾」。

這般的「人民內部矛盾」鮮明地表現在民進黨與台派支持者對於國民黨等泛藍在緩和與叮囑兩岸務必和平的攻訐上。民進黨政要多次以台灣不主動求戰,也不會啟戰回應台海有事的問題,然而誠如蘇貞昌過往「若(兩岸)真的開戰,有隻掃把我都拿起來,絕不投降」的「響亮」發言來看,綠營先追求和、其次戰的立場順序已在台灣政治與社會立下了一面旗幟,並且運用側翼與民調的發布,將非綠陣營的兩岸和戰偏好,打入了一旦求和即是投降的下風處。

2月27日民防組織成員於烏克蘭首都基輔一個院子自制汽油彈。(AP)

隨着俄烏兩國戰起,台灣網路近日同步熱議一份由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委託之民調,題目是「若台灣人民遭受軍事攻擊,願不願意承擔風險保衛家園?」,結果顯示,有66.3%的台灣人表態願意,14.9%的台灣民眾表示不願意;在各黨支持者方面,民進黨支持者願意挺身保衛家園的比例達85.6%,不願意者僅3.4%;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願意投身防衛的比例分別為51.7%和51.3%,不願意者的比例則各有25.2%及35.4%。儘管該份調查或存在機構效應,但數據一出,非綠的在野兩黨支持群眾不願意挺身保台者多出了民進黨支持者近10倍,引來台灣網路輿論一陣批判,遂將國民黨與民眾黨扣上不願捍衛家園、不忠誠政黨的帽子。

事實上,台灣藍營的政治人物並非不聲援烏克蘭,趙少康、蔣萬安等政治明星都在俄烏戰事開打的首日發文宣告「天佑烏克蘭」,相關發言實際上與綠營說法無異,唯一明顯的差異表現在,藍營政治人物多在「天佑烏克蘭」後,增添了幾分兩岸當「以和平為貴」的期勉,並且回頭勸戒台灣不當以刺激北京為樂,不若綠營以「訓誡」中共不得進犯台灣炒熱台灣社會的反中熱血。台灣網路輿論也順勢民進黨人揶揄藍營,諸如「屈辱換來的只有戰爭,戰爭之後還是屈辱」、「卑躬屈膝換來的不是和平,只有屈辱,而且還是要面對戰爭」、「不譴責侵略者,反對受害者恐嚇」等等嘲諷充斥社群平台。

台灣媒體人、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在臉書發布「天佑烏克蘭」貼文,配以「祖國之母」相片。(Facebook@趙少康)

在高昂反戰的情緒累積下,台灣社會局外旁觀俄烏戰事,共情於己的結果,雖朝野都言稱和平反戰,但落到雙方回應台海有事的實處時,綠營可以因為「先追求和、其次戰」的宣稱,被彰顯成為台灣人果敢與不可欺的高光一面,而非綠在野陣營言稱的「求和而不戰」,卻被等同於屈辱與姑息,實為降的假借。在一系列動員與去脈絡化的傳播之後,非綠的在野陣營成為了投降陣營,儘管其初衷與民進黨政府高倡的和平反戰沒有差別,但在台灣社會的觀感定見中,木已成舟。這一場台灣朝野社會共情烏克蘭局勢發展的眾生相,到頭來反映的依舊是舊有固化的反中意識在台灣內部找尋敵人,成為無解的「戰、和與降」矛盾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