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內海化|中美逕行較勁 台灣求仁得仁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自從烏俄兩國2月爆發軍事衝突以來,北京「照舊」對台主權宣示話語聽在西方國家的耳裏,顯得不同往常一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6月13日公開表示,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重申中國對台灣海峽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等語,儘管內容不新,卻再次炒熱台灣海峽「內海化」議題。

毫無意外的,針對北京就台海主權聲索,台灣官方隨即予以駁斥,除了指控違反國際法及台海事實現狀外,加碼「海峽內海化」的目的是為併吞台灣。美國國務院則在美東時間6月14日正告,「台灣海峽是一條國際水道,這意味着台灣海峽是公海自由的區域,根據國際公約保障之下,具有包括航行和飛越的自由」。美中台三方針對台海通行一事,持續各說各話。

近年美國軍艦,有時還有來自英國和加拿大等盟國的軍艦,數度駛過台灣海峽,激怒北京。圖為美軍神盾導彈驅逐艦「班福特號」。(視覺中國)

一般認為,中國外交部針對台海主權再次聲張,主要回應今年4月美國「桑普森號」(USS Sampson DDG-102)通過台海時,第7艦隊宣稱「桑普森號」是依《國際法》穿越「國際水域」,用以表明美國對「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承諾有關。汪文斌的宣告,無疑意指美國軍艦未經中國允許,不該駛入台灣海峽,並拒絕他國船艦自由航行台海常態化的持續發生。

事實上,台灣海峽「內海化」並非新啟的戰略觀,中美兩國爭執台海航行問題也「行之有年」。早於1989年,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便曾提出大陸海軍海洋計劃藍圖,其認為到2010年為止,要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制海權,使其「內海化」,到了2020年要確保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將東海變成內海,並在2040年成為可以遏制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支配權的力量。

直到晚近,2018年美艦從南海北上通過台灣海峽,時任美國國防部亞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再公開指出「美國有權通過台海這等國際海域」。台灣的蔡英文政府也在2019年3月提出反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7項指導綱領作法時,定調包含「使台海內海化」、「將台灣國內法化」、「去台灣國家化」與「讓台灣民眾國民化」等北京對台「四化」作為,忌諱莫深迄今。

蔡英文2019年3月11日召開國安會議,提出因應及反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指導綱領。(台灣總統府)

回顧「台海內海化」歷史,觸動今時台灣責令北京,多源自大批量解放軍機艦不定期、不定量繞台的不安所致,但伴隨美軍艦以常態化航行台海反制,輔以英國與加拿大軍艦偶一象徵性通過台海,過往中美強權在西太平洋勢力範圍較勁行動,業從原本的南海,北上擴及到了台灣海峽一端。最簡單的理解是,西方海權國家合力開道「自由和開放的台灣海峽」,一定程度相伴蔡英文政府近年積極營銷「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對外主旋律,兩者在同視北京為假想敵下,便得「惺惺相惜」。

對西方而言,證偽中國大陸致「台海內海化」策略虛實無關緊要,重點在於師出有名,令渠等軍艦自由航行台海成為既定事實即可。如見近年再度冷飯熱炒「內海化」議題,源自於西方智庫閃爍危言,而非中國官方有意塑造,此間冷熱即可會意一二。

美軍2018年5月把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其負責範圍包括中國南海地區。(視覺中國)

但「台海內海化」對台灣的影響則不然,蔡英文政府雖圖謀西方之力壓制共機繞台造成的「內海化」趨勢,冀望達成台海「國際化」的現實。然而,數年過去,解放軍機艦頻繁出動繞台雖令台灣軍方疲於奔命,但台灣輿論業已温水煮蛙,震撼不再。這意味着北京對台海「切香腸」戰術獲得相當成效,一則確認了軍事略台常態化的達成,以及迫使台灣對於「台海內海化」現狀的被動接受。

值得注意的變化是,相對過去台灣僅是定調共軍機艦通過台灣海峽系要刻意宣示該海域為其內海說法,在烏俄戰事遠方綿延的此刻,台灣外交部直接厲言陸方「台海非國際水域」說法,「企圖併吞台灣的野心昭然若揭」,於外強化烏俄與兩岸間的競比印象。反觀台灣陸委會也發布聲明,指陸方企圖將「台灣內國化、海峽內海化」,違反國際法及台海事實現狀,「破壞台海現狀」。相對台灣外交部大喊「狼來了」,台灣陸委會拾起久違的「維持現狀」論調,則大有對北京喊停、望止損退場的意味。

是以,「台海內海化」與「台海國際化」兩股博弈行之有年,民進黨政府此刻忽然強調起「維持現狀」,顯然忘了中西方軍事力量在台海通道競搏的「現狀」,台灣過去幾年也參與其中,並樂此不疲伴奏「台灣問題國際化」,如今現狀幾何,不啻為台灣求仁得仁的結果,時至今日方告維持現狀,恐也為時已晚,又何必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