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報恩救援台漁產 「台日友好」成情緒勒索?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台灣石斑魚遭中國大陸官方以檢出禁用藥物為由禁止輸入,原本預定出口到大陸的數千噸石斑魚無法出口,令台灣養殖業者困坐愁城,台灣官方一方面譴責北京「以農逼政」,另一方面也開始着手為台灣石斑魚業者進行補貼並為其尋找新買家,初步將加強北美與紐澳等地的國際銷售。

然而,就在台灣官方企圖輔導相關漁產銷往其他市場的同時,意外震盪台灣民間在「台日友好」的心理作用下,對於日本援買與不買之間,出現了有別於在商言商的經濟理性,反倒因油生的「寄希望於日本」而變得心態微妙。

獨漏日本

針對大陸官方對台灣石斑魚祭出禁令,衝擊台灣養殖漁業,台灣農業委員會隨後公布內外銷獎勵措施,包括加工凍存、延養利息補貼、行銷促銷、海外拓銷獎勵等,總經費預計達8億900萬元(新台幣,下同,折合約2.14億港元)。其中,在提供外銷業者海外拓銷獎勵方面,主要針對亞洲市場及其他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歐盟、紐澳及中東等)海運計每公斤40元、空運75元,其他國家則為海運每公斤50元、空運每公斤90元;另針對石斑魚魚片及輪切等產品,每公斤將再加碼10元獎勵。

儘管相關補助項目與外銷市場公告在案,但掀起台灣輿論與媒體關注的熱點,反倒是在「看不見的地方」。台灣官方給出的「海外拓銷獎勵」名單獨不見近年來十分友台的日本,對比去年台灣菠蘿同遭大陸禁銷,轉手日本接單的力道十足,今昔強弱有別,令不少台灣人費解,甚而感嘆「這回日本友好的身影模糊」。

台日友好!平井堅新歌〈1995〉MV出現台灣菠蘿 這畫面讓台灣粉絲超興奮(點圖放大瀏覽👇👇👇)

+4

針對日本不在此列,台灣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出面緩頰,解釋台灣出口石斑魚最大宗之一為龍膽石斑、老虎斑交配育種出來的龍虎斑,由於野生石斑魚生活在岩礁地區,會吃藻類,可能會有「雪卡毒素」(Ciguatoxins),但台灣石斑魚是不吃藻類的養殖魚,台灣正透過台日交流協會向日本說明差異,期望解除日本疑慮。

根據台灣官員說法,日本一時間心有存疑像是「誤會一場」,但日本發生過「雪卡毒素」中毒事件,因此向來不大進口這類珊瑚礁魚類,翻閲台灣農委會資料,統計2016年至今年為止,包含冷藏或冷凍的台灣石斑魚銷日數量僅203公噸,對比2019年台灣石斑魚年產量達2萬1,576噸,日本市場顯然鳳毛麟角。

魚的報恩

有鑑於此,正當台灣社會失望於日本這回缺席援助的稍晚,日本《產經新聞》霎時捎來了一則振奮「台日友好」民心的報道。《產經新聞》報道稱,有日本養殖業者感念台灣過去在日本311大地震的援助,此回「感同身受」,願意接下台灣石斑魚貨,且在前台灣國安會秘書長、現任「安倍晉三之友會」會長陳唐山的引介下,證實雙方正準備洽談台灣石斑魚輸日事宜。

據報道,推動台灣石斑魚銷日的牽線人是位於日本福島縣的養殖業者「林養魚場」會長林慎平,其曾擔任「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福島縣支部長,政治立場親台明確。林慎平對外表示「311大地震後,災區魚貨受負面風評影響,一度完全賣不出去」,對於台灣養殖業者今況,「自己感同身受」。林慎平也不諱言,311東日本大震後,台灣各界捐款援助福島等災縣,讓他心生「有一天要報恩」的念頭,今日方號召日本多家大型壽司連鎖店就進口台灣石斑魚進行洽商,以表感念。

該則報道傳回台灣,輔以台灣官媒《中央社》奉為頭條下,毫不意外地再次鼓舞懷抱「台日友好」情感甚深的台灣社會,同日稍早一度落寞「日本友好不再」的輿論陰霾瞬時晴朗。一時間,石斑魚遭禁輸陸事件的主線,直接從兩岸經貿的矛盾問題,位移到了吹捧台日再度友好的情份之上,台網普遍驚歎311東日本地震過去十年,日本人至今仍在報恩,在日本近年友台言論頻密,加上去年援助台灣百萬劑新冠疫苗、援購菠蘿等事件堆疊下,「台日友好」之情再次孺慕成為風氣。

蔡英文2021年4月28日轉發推文,感謝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傳台灣菠蘿。(Twitter@蔡英文)

台日友好不是情緒勒索

只不過,台灣社會在自認遭受大陸打擊之際,興奮日本福島報恩來援的敍事,揭露的卻是理性與感性層面的不堪。

在理性方面,根據台灣漁業署代署長范美玲說法,2019年台灣石斑魚年產量達2萬1,576噸,出口量達1萬4,057公噸,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出口量驟降至6,681噸,其中出口中國大陸的佔比高達91%,佔全年產量的36%。回頭看高舉報恩的日本採購內容,林慎平固然有所行動,但其明白示意先進口2~3噸的台灣石斑魚,日後會在組織考察團赴台確認實際的養殖情況後,再才會開啟石斑魚進口日本的計劃。

不論是林氏今進口2~3噸石斑魚,還是過去數年日本累計進口台灣石斑魚不過200來噸,其疏貨規模對於解除台灣石斑魚貨禁入大陸的市場危機,可謂杯水車薪,甚至是毫無現實意義的貢獻可言。但「此消彼不長」的態勢,卻不只有在意識形態「反中」與「友日」的競爭下,化為無形,更成為增添「台日友好」佳話的材料,實則台灣社會經濟理性的潰敗。

在感性方面,縱然有日本業者自發號召購買,以解台灣一時之急,但建構在情感回饋上的經貿關係,不具有常態化的基礎,終究得回歸現實,且無法長久。台灣官民在自怨遭中國大陸禁斷出口後,又喜聞樂見日本來援,殊忘了如果相關漁產潛力夠大,日本業者早就安排進口了,如果真有市場誘因,又何須要倚賴日本業者繫於感念311地震而來?

對照《產經新聞》援購報道之前,台灣媒體與輿論別的不看,針對官方「海外拓銷獎勵」名單不見日本徒有情緒,其反映的是台灣社會對日本「應該來援」抱有相當期待,否則不會有「友好身影模糊」的失望評價。當然,隨後「台日依舊友好」的敍事大書特書,一定程度緩解、甚至彌補了台灣社會一度沮喪的從缺心理,但建構在「台日友好」的互動,曾幾何時成為了台灣社會視日本友台為必須?乃至於淪為一類「情緒勒索」?又遂成台灣逃避兩岸經貿爭端時的避風港?這些被「台日友好」過度放大、一再消費的不健康政治心理,才是台灣潛意識裏始終抱持「以政逼農」的又一具體刻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