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倒退」成顯學 台灣中研院朱雲漢:民主體制脆弱且易被擺弄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全球民主政體是否有能力遏止逆流,扭轉甚至修復可能已經對民主發生的損害,不只是西方國家近年憂心自慮的時政問題,也為時下「民主倒退研究典範」(The backsliding paradigm)學界社群聚焦的重點。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表示,歷史遠遠沒有終結,當代的世人應該清醒,民主做為以國家為單元的體制,當它不足以讓資本獲利的時候,民主發展即是脆弱,且容易被擺弄。

台灣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8月4日舉辦二十周年所慶研討會,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佑宗以《回顧民主化研究前沿議題的演進:全球民主發展進入衰退期?》為題發表文章,歸整過去十餘年,民主與威權對抗的世局歷程,並對民主是否「韌性有餘」持以相對保留的態度。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認為民主有其脆弱面,必要以史為鑑。

朱雲漢表示,從柏林圍牆倒塌開始,一直到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支持者衝入國會山莊,揭示歷史遠遠沒有終結的現實,「這一點如果福山(Fukuyama)在場也會同意」。朱雲漢認為,美國國會山之亂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分水嶺事件,不僅令美國主流意見擔心國內政治衰敗問題,更史無前例地引發美國人對美國自身是否存在民主危機的憂心。

「過去70年,世人見世界承平,經濟自由化進程好像不會逆轉,但今天來看,逆轉是有可能的。」朱雲漢認為,篤信市場萬能的新自由主義把整個西方、包括髮展中國家社會,推向前所未有的貧富差距、積累社會矛盾,以致民粹滋長。「資本主義全球擴張與民主體制,過去相信兩者是相輔相成,但這些前提現在需要重新思考。」朱雲漢指出,民主作為以國家為單元的體制,十分脆弱且容易被擺弄,當代的人們對待民主的本質,應該要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張佑宗接續補充,先是引述2022年「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出版年度報告,指從2005年開始,全球已連續17年出現民主進步國家少於民主倒退的國家,並且威權主義正在世界各地擴散開來。同時,瑞典「民主多樣性研究所」(Variety of Democracy Institute)也悲觀指出2021年全球民主發展程度,已退回到1989年的水平。

針對西方就「民主倒退」的憂心,張佑宗認為問題始終圍繞在民主倒退最後會否導致民主危機、甚至民主崩潰?還是民主具有調適反民主力量衝擊的能力,有其「民主韌性」可言的兩道分歧上。

張佑宗指出,不同於1980年代興起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推波「民主轉型研究典範」,目前全球正進入民主衰退期,造就「民主倒退研究典範」社群的崛起。綜合比較發展,相關討論主要圍繞四大領域,主要涵蓋「民主倒退歷程」、「政治(情感)極化導致民主危機」、「民主制度失去公民支持,產生民主去鞏固化問題」,以及「民粹領袖透過行政權接管,削弱該國民主制度」等。

2021年1月6日,美國華盛頓,特朗普支持者,包括Douglas Jensen(中,身穿「QAnon」(匿名者Q)T裇),於參議院會議廳外跟國會山莊警員對峙。(Win McNamee/Getty Images)

從這些研究的側重項可以發現,縱然有部份西方學者着重來自威權主義國家的「壞風」(ill wind)對全球民主的影響,或提出不利未來民主發展三類趨勢:西方民主國家的政經表現普遍不理想、部份威權主義國家崛起,非民主國家再度展現併發揮國際影響力,以及民主與非民主國家在地緣政治的權力平衡有所改變等,突出威權主義國家崛起帶給民主國家相當程度挑戰的說法,但細究「民主倒退研究典範」給出的要義,實際上造就民主倒退,實際上多出自民主制度內部運作失靈所致。

諸如在「民主去鞏固化」的爭議方面,多有研究顯示,民主改革進展會對明確的民主支持具有負面影響,例如從專制到民主轉型,可能會讓部份群體焦慮,故而渴望回歸威權統治;也如部份民主國家推動「少數決民主」(如保護少數、移民、弱勢族群),也會對明確的民主支持具有負面影響。意即當民主自走極端時,該社會自然會出現一股力量將其拉回。歐美國家的公民(尤其年輕世代)對民主表現不滿,對民主制度及信念缺乏堅定支持、產生動搖,才是促使「民主去鞏固化」發生的主因,後才有甚而願意支持威權統治成為選項。

張佑宗總結道,民主國家面臨民主危機,許多時刻是結合社會本身存在裂痕,輔以社交平台推波、激起民粹主義,造成該社會在政治、尤其群眾情感出現極化發展,後藉由選舉投票選出民粹領導人,終於才導致民主危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