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策法》美援來襲 協防、破防台灣一念之間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初審通過《台灣政策法》,高調宣達美國對台政策將有重大調整訊息,縱然臨門一腳急踩煞車的美台「半官方化」互動「有驚無險」,在白宮的壓力下退縮成為建議性質的「國會意見」,但法案授權美國行政部門軍援台灣的若干條文,美其名強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卻也掀起台灣內部憂患在美國強勢立法「保護」下,不僅前期要獨力繳納台海戰爭風險,長期以往,台灣也終將失去建軍主導權,致協防不成,破防先至。

在美台民粹勢力相結合、「反中」即是永恆共識底下,《台灣政策法》於美參議院初審通過並不教人意外,惟法案帶來福禍相倚的認識,台灣方面必須有所準備。諸如「《台灣政策法》就是軍事接管法」、「《台灣政策法》就是台灣實質承認與代理戰爭法案」、「《台灣政策法》就是台海戰爭促進法」等台灣各界對《台灣政策法》加冠的各式別稱,均懷抱相當強烈山雨欲來的不信任感,反映美國今次立法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台灣政策法》提案人,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嫩德斯(左)、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右)。(左:梅嫩德斯官網;右:格雷厄姆官網)

回顧過去上世紀冷戰期間,台灣對於「美援」的經驗並不陌生,在台灣內部主流教育方面,也一致將昔日「美援」視為保下台灣政權得以偏安一隅的恩典;然而命隨運轉,正當美國國會部門再次發動「友台利多」,試圖達成自1979年《台灣關係法》通過後,最具「實質意義」的對台立法之際,台灣內部對於「美援」的評價卻已大相逕庭,反倒有憂懼「美援來襲」,求避戰未得,恐必戰一回的忐忑心理。

其中《台灣政策法》第204節載明成立「台灣安全援助倡議」(Taiwan Security Assistance Initiative),授權美國政府對台提供四年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又第5年再加碼20億美元的條文,最為「外強中乾」。在美國政府與軍工利益集團的想望下,建成台灣對陸「不對稱戰力」是近年美國各界積極對台反遊說的指標敘事,包含對台軍售、軍備,以及戰略指導與作戰規劃等事項,美國霸總心態漸顯明朗,隔三差五輕易對台指手畫腳成為常態。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過去便曾以「不是外國人講,我方就照辦」,不滿回應美國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點名援助台灣2,000枚刺針導彈當要部署到台灣每一個警局的議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9月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台灣政策法》,稱美方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推動有關涉台法案。只有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才能避免中美關係受到進一步損害。(中國外交部)

爾今,一旦「台灣安全援助倡議」付諸實行,法案一方面並未承諾他日台海開戰美國將出兵援台,但另一方面卻粗暴地以全面介入台灣軍事決策、規劃,以及計劃落實,甚至遣美國國防部出具年度評估報告,法案本質已是一類針對台灣的軍事接管法,成為一項把台灣賣個好價錢、服務於美國軍工複合體與民進黨聯手掏空台灣的法律。因此,面對美國今次對台祭出無償貸款,台灣軍方內部既是喜聞,卻又不足樂見——既進一步放大了美國對台軍事的話語權,也謹慎一旦美國對中政策未來再度出現重大轉變,台國安與防衛方針在隨了美國政府姓、自棄能動性之後,內部安全已遭美國先行破防的台灣當如何轉圜?

除了無償貸款添翼美國「接管」台灣軍事的象徵意義外,從台灣如何在美國興勢下有效避戰的角度,台灣學者張亞中、楊永明等人也紛紛提出示警。渠等認為自從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北京已順勢消除「海峽中線」,新近通過的《台灣政策法》,「實際上就是要發動、刺激一場台海的代理戰爭」,只會加速、促進台海戰爭的風險,「兩岸大概已經沒有不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8月3日,台北,佩洛西到總統府跟蔡英文會晤。(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 via 美聯社)

縱然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法案初審通過後,又再一次對外表明「萬一大陸攻台,美國會出手保衛台灣」的陳腔,但濫調久說依舊無改徒具虛張聲勢的效果。《台灣政策法》雖在美國軍事援台作為上具有突破性指涉,但隔岸觀火意味不減,法案明載美國政府在中國大陸影響或顛覆台灣政府的穩定、佔領台灣領土、造成台灣領土不完整時,要制裁中國大陸官員,等於是將北京對台包括軍事戰爭、登陸、海空封鎖等全部行動都劃入將來美國可採取制裁項目之列。

這裏細思極恐之處在於,美國逕自將解放軍他日佔領枱灣都列入選項,又法條絲毫未提及美國總統有權介入台海戰爭,這是否等同宣告制裁中國大陸官員就是美國援台的最大極限,「到此為止」?以致出兵援助台灣缺乏任何擔保的承諾,不過淡倉交由美國總統決定的支票。

美國沒有出兵援助烏克蘭,但總統拜登接連宣佈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圖為2022年3月8日兩名基輔市民在地鐵站看着新聞報道。(AP Photo/Vadim Ghirda)

簡言之,《台灣政策法》一方面保留了給美國政府避戰的空間,另一方面卻又加足力道推升了台海必戰的風險:承平時期,台灣得受美國更大程度的軍事指揮,惟迎來戰時,騰出避戰空間有餘的美國,隔洋觀斗的姿態已然,台灣不當忘卻過去從杜魯門(Harry S. Truman)、尼克松(Richard Nixon)到卡特(Jimmy Carter)政府數度的棄台決定,歷史殷鑑歷歷在目,今次面對「美援來襲」,台灣不當再沒有防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