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對兩岸關係的啟示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中共召開二十大舉世矚目,各界對於中共組成新一屆領導層後的台海未來也正睜大眼睛觀望。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最新示意,台海一旦發生戰爭,不只破壞台灣,更破壞全區域和平穩定與經濟繁榮。陸克文呼籲習近平與蔡英文應試著找到新途徑,恢復政治對話,解決歷史問題。

然而,對照兩岸官方在過去這一個月的「意識形態對話」,陸克文的呼籲恐怕是要落空。當前國際局勢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揭竿以「反中」為核、遏制中國發展的節奏不止,屬於中西方強權競爭的現實面被偷渡為民主西方與專制中國間的抽象抗衡,民主不彰的西方、包含台灣在內,如今輕易的以民主做為對北京任何舉措的矛頭,仿若民主萬能,自恃北京在此意識形態感召上無招架之力。

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發改委黨組成員,糧食和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叢亮,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介紹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01直播截圖)

在台灣方面,繼「雙十」講話後,蔡英文10月25日再就民主發聲,稱「民主在台灣是眾所信奉的價值,是面對挑戰時所依賴的原則;民主陣營只有團結才能因應威權龐大挑戰,同時也不能忘記韌性和共同價值觀」。在中國大陸綜合國力提昇的現實無法擋的理解下,呻吟民主成為了台灣回應北京壓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反觀北京方面,除了各界熟知中共20大政治報告涉台內容闡明對台工作的「基本方針、原則立場、重要舉措」,以及「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字樣列入中共最新黨章修正外,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的綜合闡述,雖主要為新時代新征程開啟另一扇指引之窗,縱然不言及台灣,但在台灣官方以民主對立意識形態格局牢固下,「中國式現代化」對兩岸關係實具有相當啟示與競爭效果。

鄧小平時推動改革開放便體現了中國特色現代化。(資料照片)

根據二十大報告說法,「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與此同時,也暗示了得為兩岸未來提供新的選擇,當台灣還在復古的以民主作為兩岸關係和平方式解決的唯一解方時,北京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自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雖未明言面向台灣問題,但落實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中,已不言自明。

過去幾年,北京戮行融台政策之餘,對台也多次描繪兩岸統一後的光景,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與國台辦也多次以尊重台灣生活方式回應統一後安排。相對北京自力縱走「中國式現代化」,瞄準的是切合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關照,台灣高舉的民主生活,則顯得唯心也遠離物質支撐。從這個角度來區別兩岸對於未來選擇,不啻是抽象唯心的民主概念與具象物質、民為邦本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捉對競爭。

對中共來說,不管是現代化的目標,還是共同富裕的願景,都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基本國情,實事求是,避免重蹈歷史錯誤和覆轍。(美聯社)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就中共官方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項特徵當中,實現共同富裕、走和平道路,對台灣也具備一定的吸引號召。正如中宣部副部長孫業禮在「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主要精神」記者會上所稱,「中國式現代化」的旗幟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四點又何異於兩岸關係發展之必須?

一如中共對於黨建的首要堅持,其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領執政,下及對台政策,思想、意志與行動也同等一致,一脈相承。眼下台灣各界爭相解讀中共二十大後的涉台種種,明面心領,但在「中國式現代化」潛藏對台號召、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性回應民主的虛無上,卻缺乏神會:正當台灣自得其樂的以民主為我所用而不能自己時,「中國式現代化」正即將對兩岸關係帶起新的啟示與競爭樣式。

架空物質基礎的教條式民主如何回應「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競爭,與其說這是北京新一輪掀起的價值挑戰,實情反倒更像是民主自身的未竟之業,自奉民主的西方與台灣若今朝回應無方,他日又當如何自信的銜著民主有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