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輕言為馬英九和平訪陸貼金又抹紅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刻正在中國大陸訪問,啟程前一席「期望此行能改善兩岸目前氛圍,讓和平更快更早來到」的說法,相當程度詮釋了台灣社會對於兩岸情勢劍拔弩張多時後的期待。然而,在馬英九啟程前,台灣內部包含陸方將以「元首」貴賓規格迎接、接機標準不只對標當年連戰出訪規格,甚至可能再升級至中央領導人親待等「積極揣測」,反映台灣對馬英九訪陸創造和平效果與降低兩岸緊張兩者的期待拉鋸,但在結構決定使然下,馬英九這趟「祭祖和平之旅」體現實況或不如台灣社會的主觀想像,無須輕言便為馬英九貼金或抹紅。

馬英九3月27日風塵僕僕自台灣啟程飛往上海,出發前台媒已為陸方如何接待馬英九一事大費周章。從「大陸方面將以『元首』等級安排迎接馬英九」、「接機官員可能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迎接馬英九」,到有媒體獨家披露,陸方將「超規格」,遣大陸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丁薛祥親迎馬英九,待遇更勝迎接美國總統。

然而,這條振奮兩岸關係無比卓越的熱話,不消半日,在馬英九傍晚時分降落上海後即見分曉,攤開接機名單,主要由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上海市委常委、秘書長張為、國台辦聯絡局局長孫升亮,以及上海市台辦鐘曉敏主任負責接待,「貼金」丁薛祥成為一記未能實現的願望。

事實上,中共官場向來重視層級節制,若真是丁薛祥為馬英九接機,這可是連美國總統過去訪問中國大陸都沒有過的待遇。2017年特朗普(Donald Trump)訪華,接機的是時任國務委員楊潔篪(副國級);2014年為奧巴馬(Barack Obama)接機的是時任外交部部長王毅(正部級);2005年為小布希(George W. Bush)接機的是時任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在兩岸關係岩石般狀態下開出馬英九訪陸的花,固然難能可貴,但「自行安排」陸方將「超規格」接待馬英九,左不過反映台灣內部對中共政治理解的疏遠,以及對兩岸關係自恃優越的過度美化。

當然,接機排場投射的是成俗的政治儀式感,雖具宣傳與交往的表意重量,但也不至喧賓奪主,馬英九在陸言行,以及是否與中共官方展開接觸,才是這趟「祭祖和平之旅」的重點。但這類為馬英九「貼金」丁薛祥的捕風捉影,實則透露台灣內部解讀與社會看重此行的意義非凡,故而在民進黨政府冷眼警告、台派人士放縱「抹紅」之餘,再有正方以「超規格」想像,為馬英九此行「道路是彎曲,但前途是光明」的燙金鋪墊。

此間的一正一反,恰好映射台灣內部對馬英九訪陸創造的和平效果與降低兩岸關係緊張兩者的期待拉鋸。正方意識暗示的,無非若能對標當年連戰出訪規格,或馬英九今獲「超規格」接待,即是兩岸和平效果創造的具體表現,同時得削減兩岸軍事衝突與關係緊張的可能性。反之,從民進黨與獨派團體立場視之,也是陷於同樣的套路迴圈,一旦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乃或再有解放軍機繞台、突越海峽中線之舉,即可輕易反證馬英九此行「和平不能」,為其寫下失敗註記。

馬英九強調要遵從國父遺願,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目標。(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是以,台灣藍綠、統獨陣營儘管對立難解,但在創造和平效果與減少兩岸緊張的天秤上,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共識難得。但這也正是台灣藍綠、統獨陣營錯誤理解台灣在兩岸關係、在中美台三邊關係中定位的根本:馬英九今成就兩岸分治74年以來,第一位「中華民國卸任元首」踏上大陸進行交流訪問,確實具有強烈歷史意義,惟馬英九前往大陸訪問一則無法影響中美關係,二則也難破兩岸關係的結構性根本因素,輔以北京對台長期是軟硬兩手政策,儘管擴大與台灣交流的節奏不變,但同一時間北京也正和華府繼續角力。結果是馬英九此行訪陸,當然可以創造兩岸和平效果,但在結構因素的約制下,是否就此便能減少兩岸緊張,當屬另一篇章。

可以說,眼下兩岸的「和/武」之辯,之所以各說各話、各自反證,在於台灣缺乏將「兩岸之和」與「兩岸之武」以辯證視之。猶如近年中美關係倡言競爭與合作一般,兩強在鬥而不破的過程間,既存在高度競爭,卻也必要正視合作的需求,中美的競合關係體現了競爭與合作這兩組貌似矛盾,實則並存的可能性。雖兩強對於何謂競爭、何謂合作存在偶然歧見,究竟是競爭大於合作,又或合作大於競爭的說法也經常流於主觀,但中美競合關係的新生成並不因此止步。

同樣的,在兩岸關係發展面上,馬英九破天荒、創歷史的訪陸之旅,寄語為兩岸更快更早帶來和平,其行動確實讓人欣慰,足以令人期待,但在中美與兩岸現實結構不變下,馬英九這趟「祭祖和平之旅」體現的實況或不及台灣社會的主觀想像與超越,和平效果的創造並不能意味兩岸就此不緊張,兩岸緊張勢起也不能表明沒有創造和平的空間,這些都是輕易將兩岸和平與緊張關係對立而起的思想產物,它既可以同時進行、同時發生,也存乎此消彼長的機會。台灣各界理應祝福馬英九這趟銜命和平的歷史之旅順利,但無須輕言為馬英九貼金或抹紅,只為成就各自封閉世界的意識想像,也折辱了這難得的歷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