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揭台灣晶片製造三大優勢:台灣必須捍衛如此的領導地位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18日表示,台灣是晶片製造的領導者,台灣有人才、流動率低、交通方便的優勢,如今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大多都會使用到台灣製造的晶片產品,「台灣須捍衛這樣的領導地位」。張忠謀舉例,台積電每年員工離職率4%至5%,反觀美國70、80年代離職率達15%至20%,質問離職率超過10%,怎會有好成績?

張忠謀9月18日應邀出席國際法官協會年會在台活動,演講「台灣在晶片製造的競爭優勢」,席間介紹晶片的歷史和分工,並說明台灣產業優勢。

2023年7月28日,台積電 ( TSMC ) 創始人張忠謀抵達台灣新竹的台積電全球研發中心落成典禮。 (REUTERS)

張忠謀首先娓娓道來半導體的發展(Brief History of Chips),指AT&T於1947年開發出電晶體,取代真空管,並於1952年將電晶體技術授權給IBM等公司,開始生產電晶體。英特爾(Intel)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5年至2年會翻倍。

「摩爾定律維持了50年,電晶體隨著成本降低,應用也更加廣泛,晶片無所不在,從國防導彈到智慧手機和汽車都使用晶片;蘋果(Apple)先進的智慧手機中已有150個電晶體。」張忠謀說道。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12月6日出席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新工廠的移機典禮,藉此機會強調其政策使就業市場成長,並且對於台積電擴大投資一事指出,此舉「有望改變遊戲規則」。(Facebook/美國在台協會 AIT)

談到半導體的分工,張忠謀解密「台積電之所以為台積電」的2大原因,一為「台積電工程師敬業,且廠內離職率低」,二則「台灣交通便利,人才互通方便」。張忠謀認為,美國於50、60年代在晶圓製造有非常好的競爭優勢,不過目前情勢轉變,台灣在晶圓製造具有優勢。而台灣的優勢是人才,有非常敬業的工程師。「台灣的人才願意在晶圓廠的環境中工作,台積電每年離職率約4%至5%,美國70、80年代離職率達15%至20%。訓練作業員和工程師需要數年時間,而流動率超過10%」,張忠謀以此為標準,質疑「高離職率怎會有好成績」。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23年3月16日與暢銷書《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美國歷史學者米勒(Chris Miller,不在圖中)一同在台北出席論壇。張忠謀稱支持美國拖慢中國大陸半導體科技的發展,但半導體供應鏈也將因此走向分岔、自由貿易受重創。(Reuters)

另外,在交通地理方面,張忠謀指出,台灣在新竹、台中和台南有3個製造基地,彼此可以透過高鐵連結,1000至2000名工程師可以住在不同的城市,這樣的作法在美國可能行不通。「全球25億人口的開發國家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使用晶片產品,晶片製造至關重要,而台灣目前是晶片製造的領導者,同時需要捍衛這樣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