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武疑雲」到「導彈襲擊」 一場與敘利亞無關的敘利亞危機

撰文:唐宇廉 吳迪
出版:更新:

一場「敘利亞再現化學武器襲擊」的疑雲,令上百顆美英法三國飛彈橫跨敘利亞夜空,幾乎激起美俄之間的大規模衝突。而這一切演變最主要的促因,卻是遠在萬里之外的美國國內政壇。美國、英國及法國於香港時間上周六(14日)上午9時向敘利亞多個化武目標發射多枚戰斧巡航導彈,回應巴沙爾(Bashar al-Assad)政府早前被指向平民使用化學武器,令敘利亞局勢一時間成為世界焦點。

可是,發射導彈動作雖大,實際作用仍然成疑。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隨後也表示,這次行動是一次性的攻擊,暫沒跟進打擊的計劃,除非巴沙爾政權再使用化武。與此同時,敘利亞官媒聲稱,美英法發射的103枚導彈「大部分」已遭擊落。俄羅斯國防部更第一時間表示,美英法三國導彈都沒進入俄羅斯防空區域。莫斯科除了此前表態「會反擊美軍用作發射導彈的裝備」外,在美英法軍動手後更表示:「美軍此舉不會沒有後果。」

在美俄互拼同時,兩國保持一定克制,似未有將戰爭全面升級的打算,打出來的聲勢或許是迫不得已。不過,仍不應排除事態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真正諷刺的是,這場可能會帶來更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危機,與其說是起源於迄今仍未有確鑿證據的化武襲擊事件,倒不如說是與美國內部各種勢力的推波助瀾相關。

證據不足下 要巴沙爾負責

特朗普下令打擊敘利亞,旨在回應4月7日發生在敘利亞的疑似化武襲擊事件。有報道指,敘政府軍直升機向位於大馬士革市郊東古塔地區、由叛軍控制的杜馬鎮投下載有沙林神經毒劑的桶型炸彈,導致最少40人死亡。美英法德等齊聲譴責。面對外界連番批評,敘政府及盟友俄羅斯均嚴辭否認,其中莫斯科堅稱,東古塔地區根本找不到有毒物質,質疑這是反對派嫁禍大馬士革的陰謀。

敘利亞政府被指向杜馬鎮居民使用化學武器,造成多人傷亡。(美聯社)

若單從常理推敲,很難相信巴沙爾政府有使用化武的動機。因為經過多年戰鬥,政府軍幾乎肯定勝出內戰,加上特朗普3月29日已宣布撤走駐當地美軍,大馬士革怎會在形勢大好之時,動用化武這種違禁武器襲擊平民,從而引來國際社會譴責?另外,巴沙爾政府其實歡迎禁止化武組織(OPCW)進入杜馬鎮調查,反倒是美國在聯合國拒絕了俄羅斯提出的由安理會支持OPCW進行調查的提議。

誠然,以化武襲擊平民是國際社會不能容忍的戰爭手段,這點毫無異議。問題是,襲擊究竟由誰策動,目前卻難以判斷,甚至是否真的有化武襲擊也是一大疑問。美國在真相未明之時,卻一口咬定要讓巴沙爾負責。

特朗普一口咬定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左)要為化武襲擊負責。圖右為俄羅斯總統普京。(路透社)

疑似化武襲擊發生後,後續發展迅速升溫:特朗普取消訪問拉美並出席美洲國家峰會的計劃;與馬蒂斯和鷹派新任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密議;美軍部署在地中海的波特號和庫克驅逐艦進入備戰狀態,它們最終執行了特朗普發動軍事打擊的命令。

對於美英法的軍事行動,俄羅斯駐美大使館發聲明指,「我們受到威脅。我們警告這樣的行動不會沒後果。所有責任歸於華盛頓、倫敦和巴黎」。可以說,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支持敘國政府的俄國,已是壁壘分明。

美俄陣營壁壘分明 針鋒相對

敘利亞局勢如何發展,取決於美俄下一步行動。然而回顧此輪事態由「化武疑雲」惡化為具體軍事行動,特朗普政府是最主要推手。自競選以來,特朗普屢批評美國的中東政策揮霍過度,認為應把資源放在美國本土。然而,在應對今次疑似化武襲擊上,他卻極為進取。

在應對敘利亞疑似化武襲擊一事上,特朗普非常進取。圖為他在白宮宣布空襲敘利亞時的情況。(美聯社)

美國華盛頓研究機構中東研究所(Middle East Institute)學者斯利姆(Randa Slim)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在敘利亞問題上,特朗普一方面着力打擊盤據當地的極端組織ISIS,另一方面反對使用化學武器,這兩個立場始終如一。斯利姆解釋,特朗普認為ISIS已是窮途末路,因此他才會於早前宣布撤軍;至於反對化武,他早在去年4月向敘利亞發射59枚戰斧導彈以示懲戒,他今次依樣實施升級版,旨在避免化武使用常規化,同時增加巴沙爾再次使用這種武器的成本。

是否派地面部隊成關鍵

值得留意的是,特朗普雖然對敘利亞發射導彈,卻未顯示出直接派兵推翻巴沙爾政權的意願。這是因為特朗普素來主張戰略收縮,務求減少美軍在中東地區開支,改為更注重本土利益。深度介入敘利亞不單浪費金錢,且勢必導致美國泥足深陷,不符合他的政治議程。

阿聯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教授朱埃賈提(Murhaf Jouejati)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特朗普根本沒興趣派兵(地面部隊)攻打敘國,「對敘國發動空襲,不會令美國陷入另一場伊拉克戰爭」。問題是,雖然特朗普對戰略收縮念茲在茲,但國內部分勢力,以及一些盟友,卻不希望美國從敘利亞「退場」,竭力爭取美軍留守當地。例如,受軍火生意利益影響的政客,必須維護美國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軍方和部分保守派政客亦基於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傳統影響力的考慮,反對撤兵,他們認為撤兵只會導致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有機可乘。

國內多方勢力推波助瀾

在發生疑似化武襲擊後,政界要求美軍留駐當地的聲音有增無減。例如,共和黨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John McCain)早前發表聲明,批評特朗普的撤軍言論令巴沙爾政權更加放肆,釀成今次化武襲擊;剛剛宣布不再連任的眾議院議長賴恩(Paul Ryan)亦指出,美國要繼續扮演領袖角色,令巴沙爾政權及俄羅斯負上責任。

麥凱恩批評,特朗普早前宣布撤軍,令巴沙爾更加放肆。(路透社)

除了國內因素,一些群體亦呼籲美國這個全球頭號強國留在敘利亞。其中最不想美軍撤走的要數敘利亞的反對派和以色列:此次事件的起因,便是在於那核心的「化武疑雲」,巴沙爾政府與俄羅斯堅持所謂「化武襲擊」是以「白頭盔組織」為代表的反對派群體自導自演,旨在阻止美軍撤軍,並嫁禍巴沙爾政府。究竟實況如何,目前仍未可知。另一方面,自特朗普宣布撤軍後,以國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憂心忡忡,擔心伊朗和俄羅斯會搶佔美軍撤走後造成的戰略空間。化武襲擊事件發生後,他高調呼籲美國對敘利亞發動軍事打擊,強調以色列會提供支援,唯恐天下不亂。

美國兩大盟國亦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英國已因脫歐問題深陷泥沼,加上最近與俄羅斯鬧翻,倫敦認為有必要在化武一事上迅速表態,以免影響英國的國際形象。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應對今次化武事件時,採取較高姿態,被認為目的是爭取法國成為歐洲一哥。美國一眾盟友各有盤算,可能影響特朗普的取態。

馬克龍(左)和文翠珊(右)對空襲敘利亞顯得非常積極。(資料圖片)

外交、對外戰爭等決策是國內政治的延伸,特朗普本人雖然未必有意深度介入中東,但在各方勢力牽扯下或決定增加美軍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這對他來說亦並非毫無好處。如今這樣的「一次性攻擊」頗為合適:一來可以滿足保守派口味,二來可透過打擊他口中使用毒氣殺害平民的「禽獸」巴沙爾,滿足國內輿論的期待,三來也可保持軍事行動規模可控,不至於過度升級。

正是出於多方勢力的牽扯,美國近來處理敘利亞問題時,才會呈現不少矛盾,一方面宣布撤軍,另一方面透過空襲懲罰大馬士革,增加美國在當地的軍事存在。而當軍力和政治影響力最強的美國出現這種矛盾時,時局着實陷入異常危險的地步。在這方面,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凱恩(Tim Kaine)的話頗具參考價值。美軍動武後,他第一時間譴責該行動為「非法」、「魯莽」,並反問,在此先例之後,「如何阻止特朗普未來鹵莽空襲朝鮮和伊朗?」

一般相信,特朗普對推翻巴沙爾政權不感興趣,美軍不太可能重蹈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覆轍。不過,就在敘利亞內戰進入尾聲之際,美國卻可能因今次對敘政府實行軍事打擊,從而釀造新的事端,包括美俄關係惡化,乃至爆發「熱戰」,若真如此,付出代價的自然是早已飽受戰火蹂躪的敘國平民。最荒謬的是,這場危及中東的潛在軍事衝突,其源頭卻與該地區無關,反而是遠在萬里之外,美國內部不斷相互糾纏的勢力博弈。

上文節錄自第107期《香港01》周報《 從「化武疑雲」到「導彈襲擊」 一場與敘利亞無關的敘利亞危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上文載於4月1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