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專教育】新學制局限學生出路 「多元進路」是場夢?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職業教育在香港發展超過八十年,為何仍難媲美大學教育?前文探討過高中階段缺少了職業導向教育,令學生對職業缺乏想像及思考,令他們的職專教育卻步,甚至產生誤解。那麼,在老師眼中,職專教育又是否洪水猛獸?新高中學制提倡的「多元進路」真有實現嗎?

【職專教育】職業專才教育發展80年 為何仍比不上大學教育?

2014年的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還進行了一項針對職專教育在社會認受性的調查,其中一條問題是「你認為職業教育及培訓在香港的形象是非常正面、頗為正面、頗為負面或非常負面?」結果顯示,職業教育與培訓在中學教師圈子裏的形象,比在中學生與家長裏更負面。有前線教師透露,這與來自校長的壓力有關——大學入學率高低直接影響學校形象,繼而影響來年的中一收生人數因此,不少教師在為學生講授生涯規劃的時候,傾向支持他們繼續循傳統升學路徑前行,而不是考慮職專教育。歸根究柢,還是與中學收生多少,可得到教育局多少津貼有關。

職業教育在香港有逾八十年歷史,為何仍難媲美大學教育?(龔嘉盛攝)
很可惜的是,我們未必會挖到很深的制度問題⋯⋯這種(以入讀大學為唯一升學路徑的)想法,背後是社會風氣──成績好的學生是一定要讀『神科』的。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

教師也抗拒職專教育?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許漢榮解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工業學校與職業先修學校慢慢在社會消失,所有學校都變成了文法學校,「像倒模一樣,沒有特色」。他指出,過去文法學校、工業學校、職業先修學校三者可各自發展不同特色,特別在課程、師資培訓上各有千秋。然而,當所有學校變為文法學校,校內科目幾近一樣,家長及學生選校時只剩下一個標準,便是學校的公開試成績。故此,學校為了保住收生率,順理成章催谷學生考好公開試,灌輸以入大學為唯一目標的思想。特別是近年學生人數下降,不少學校面對收生不足的壓力,催谷風氣更盛。於是學校的生存空間與學生的前途,便成為校方與教師的矛盾。

當然,推廣職專教育失敗,問題不只在於前線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職專教育的定位仍然不如大學教育。曾為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成員之一,現為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的何玉芬回顧專責小組的工作,承認討論未夠全面,「很可惜的是,我們未必會挖到很深的制度問題⋯⋯這種(以入讀大學為唯一升學路徑的)想法,背後是社會風氣──成績好的學生是一定要讀『神科』的。」

學校為了保住收生率,灌輸以入大學為唯一目標的思想。(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新學制成發展職專教育障礙

研究教育政策的許漢榮則把矛頭直指向新學制,認為目前的教育制度不利職專教育發展。他曾與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合撰《被遺棄的高中學校 未竟之多元進路》一文,當中寫道:「學制改革是一個契機,不單止改變公開考試制度,更應是讓制度邁向多元的時機。試想假如資助學校都能容許一定的課程彈性,而不是規定學校只能辦文憑試課程,新高中學制可能已能百花齊放、已能實踐多元進路,但可惜改變並沒有出現。」

在新高中學制下,多數學生在校六年的學習價值只看最後應考的中學文憑試成績。許漢榮指出,新學制將所有青少年局限至中六畢業,除了輟學,中間缺少了「逃生門」。他解釋,「逃生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不是每位學生均適合在主流學校接受以文法教育為主的課程,當「主流」成為單一選項,可預料的是,一些不擅長應試操作或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在本應是發展潛能的關鍵六年,或因一次次的考試挫敗,最終失去自信。

許漢榮(右二)認為,新高中學制是職專教育發展的最大阻力。(鄭子峰攝)
我們要我們的年輕人面對將來二三十年的社會,但我們正在用一百年前的考核方式。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許漢榮

「我們要我們的年輕人面對將來二三十年的社會,但我們正在用一百年前的考核方式。」說到此處,許漢榮帶着一些怒氣,質疑曾說過「要一個學生捱完整個DSE(中學文憑試)是沒有意思的」的有關官員,只是得個「講」字,教育局從來沒有推行過任何措施,幫助學生在新高中學制下安心選擇文憑試以外的其他學習途徑。

那麼,政府於九十年代取消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工業學校及職業先修學校是錯了嗎?許漢榮點了點頭。他認為這些學校能令一班不擅長學術科目的年輕人以另一種模式學習,掌握某一門的技術,有助將來就業,「他們本來可能需要政府照顧,但有了專門技能後,可以維持生活之餘,也可幫到他們建立自我價值。」他續說:「你看其他地方如台灣及新加坡,仍有技術型學校,學生會去選讀理工學院,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讀主流學校。故此,當地很容易和新科技接軌,因為有人才。」

新高中學制缺乏「逃生門」,幾近所有學生也要面對「一試定生死」的文憑試。(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美國哈佛教育研究學院於2011年發表《往富足之路》報告,開首便提到美國社會中「被遺忘的一半」,即接近一半未能升讀大學的年輕人不被社會重視,而教育制度未能裝備他們,讓他們有更好準備投入社會。報告甚至以「badly broken(盪然無存)」形容制度的失效程度。報告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包括在高中階段加入職業導向課程,以改變過去只着重傳統升學培訓的高中課程。

近年,香港政府增撥資源再度推廣職專教育,讓職訓局開設不同課程配合社會的人力需求,恍似重現七八十年代對職業發展的重視程度。然而,在許漢榮及不少教育界人士眼中,背後核心問題是教育制度愈走愈單一,在學制內學生只能修讀文憑試課程。職業導向課程在中學階段的缺位,令學生、老師、家長對「職業教育」無從了解,自然產生偏見。即使增撥再多資源發展職專教育,開設再多的課程也難以解決問題。「我發現其實大家沒有想像過香港需要一個怎樣的教育制度,連政府也告訴不了你對教育有什麼願景。現行制度的思維幾十年沒有變過,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政府想來想去也是些微小的縫縫補補,例如語文政策、STEM教學(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等等。」許漢榮這番話,是對政府的詰問,也是對教育制度的失望。不去觸碰根本的制度問題,再多的小修小補,再多的理想口號也只是空話。

許漢榮表示,現行制度的思維幾十年沒有變過,政府只在語文政策、STEM教學等縫縫補補。(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上文節錄自第14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7日)《 職業專才教育重振難 誰令「工字不出頭」?》。

相關文章:【職專教育】職業專才教育發展80年 為何仍比不上大學教育?【職專教育】職訓助培育本地專才 VTC:畢業生具Work-Ready優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其他《香港01》周報有關香港教育的文章:【通識教育.一】由千人選修變六萬考生的核心科 緣何「彈」起?【通識教育.二】政治化下的科目檢討 前線老師:須回歸專業討論【通識教育.三】香港社會想要怎樣的青年人?

中藥有學位課程 香港卻無「中藥師」

【衝上雲霄】落實機師本土化 從拓展航空專業學位開始【衝上雲霄】考機師牌自費貴 追夢少年:以為有錢才能做機師【衝上雲霄】與鄰近地區合作訓練 加快培育本土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