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三】內地國學教育品質良莠不齊 學習不能只背誦經典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上月內地歌手孫楠送女兒上國學班事件在內地成為熱門搜尋的關鍵字,國學班再次被推到輿論的浪尖。在國學熱潮下,體制外的國學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對象多為18歲以下孩童。但收費高昂、師資爭議及文憑認可等問題使國學火起來的同時,也遭受質疑。2017年,江西省南昌市打着國學名號的豫章書院被踢爆將小孩關進小黑屋,以鐵尺鋼筋體罰學生,以助戒除網癮,事件引發軒然大波。此外,許多國學機構的女德班傳播過於封建的觀念,如「被丈夫打罵不應該還手還口」,亦使國學教育數度遇冷,內地的國學熱在快速興起,亦面臨辦學機構品質良莠不齊的問題,國學熱應如何延續,並在混亂中梳理出一條道路?

內地強調經典誦讀的兒童讀經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冒出。(蔡苡柔攝)

京奧後熱潮創高峰

「國學熱已經有好一段時間,大約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後,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粵秀書院亞運城分院院長巫勇芳說道。粵秀書院曾是廣東省最早設立的省立書院,2013年成為廣東省民政廳首家批復成立的書院。目前越秀山上的總院負責研究,為公務員和成人舉辦國學講座,位於番禺區的分院則坐落於亞運會後留下的古建築園林中,除了國學幼兒班,亦舉辦國學夏令營及冬令營。

「我們最早也是像小私塾一樣,就從三、四個孩子開始發展起來。」巫勇芳解釋,他們與許多內地國學班相近,一開始是在社區,幾個家長聚在一起,希望讓孩子多接觸傳統文化,以家庭式私塾的形式運作。隨着口耳相傳,逐步發展成對外招生的國學班。粵秀書院早在2002年開始推廣國學幼兒教育,及至2013年得到官方批核正式成立。

今年剛結束的冬令營以《道德經》為主題,這些6至13歲的孩子每天七時起床練武術,背誦《道德經》、《論語》,採藥材學習中藥,穿漢服學習禮儀,更要「習勞」,分工打掃教室及洗碗。成果表演那天,家長看着台上的孩子搖頭晃腦背出一段段經文,興奮地拿着手機猛拍,台下的家長一個個都成了粉絲。

以國學為招牌的夏令營、研習旅行、旅遊基地近年來在內地掀起熱潮。(李虎門攝)

「我覺得讓小孩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很有意義。」干睿的母親在冬令營結束後,與其他媽媽群聚聊天時興奮地分享。干睿在粵秀書院舉辦的冬令營吟誦《道德經》及《論語》篇章,還打了一套武術,在《木蘭辭》中穿上將士服裝,還能舞一下劍。

干睿的媽媽表示,看到孩童表演崇揚孝道的《兒行千里》時忍不住泛淚,將來也會考慮將小兒子送到國學幼兒班。

呂蕾特別穿着一襲有漂亮刺繡花紋的改良唐裝,迎接剛結束冬令營的女兒。她表示,自己本就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所追求,也希望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而且聽說最近小學考國學的比例增加。她認為坊間很多國學班流於形式,而且收費不合理,「我希望孩子是發自內心認同這些東西,而不是表演出來。」她比較認同冬令營老師先解釋經文,再讓孩子背誦的方法。

正如巫勇芳強調,「我們不會強迫孩子背書,而是讓他們理解意思後,用自己的方式吟誦出來。」她強調教學重在寓教於樂,他們從不打罵孩子。

粵秀書院冬令營不只教授經典,每天早上都會帶領學生打武術,也有中醫養生、採藥材等活動。(李虎門攝)

港澳學生赴粵學習

粵秀書院設有短期冬令營及夏令營,讓小學生在寒暑假參加,「也有從香港、澳門來的學生。」巫勇芳表示,「重視國學教育的家長愈來愈多,舉辦夏令營、國學班的機構也愈來愈多。」書院每年舉辦的夏令營,學生人數約為100人。

像粵秀書院這樣多元化經營國學的辦學機構趨增,根據《2018-2024年中國國學培訓行業分析與投資決策諮詢報告》,內地現在經營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達4,023家。若再計算短期的國學夏令營、國學研習旅行更不勝枚舉,亦因此導致國學市場泥沙俱下,品質良莠不齊。依照《兒童國學教育培訓行業研究》作者武慧敏推算,3至12歲兒童國學教育培訓的市場規模,保守估計達500億元人民幣。

推廣國學本身沒有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全民都這樣推,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
粵秀書院番禺分院運用廣州亞運會留下來的仿古建築教學,讓孩子能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學習(蔡苡柔攝)

背誦經典或流於形式

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表示,國學熱的「熱」字代表它一定有一些過當。「推廣國學本身沒有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全民都這樣推,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水平。」

鄧立光表示,國學熱現在受到許多批評,就是因為有許多水平不夠的人也去推,「有些人用來做生意更麻煩,變成一種商業行為。」他舉例,有些國學班除了要求孩子讀經,還會要求學員用高昂的價格購買經典光碟。

這類以「國學」為賣點的商業行為,使得國學熱背負「斂財熱」的罵名。歸根結柢,這與1994年王財貴推動讀經運動有關,許多人就此將國學與讀經畫上等號。王財貴主張的「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兒童讀經概念在內地掀起熱潮,使得不究其意、推動門檻相對低的「經典背誦」,成為許多人對國學培訓機構的第一印象。

鄧立光提到,「背誦經典」初期很成功,也有很多追隨者,但後來發展成過分強調背誦,「變成你只要能背誦就好,出現這樣的反效果」,尤其當背誦沒有成效,就造成這一套方法破產,令經典背誦的形象變得負面。

粵秀書院的老師在冬令營表演書簡舞,將書簡和現代舞蹈結合。(李虎門攝)

王財貴讀經教育王財貴早年受教導學子四書五經的掌牧民影響,師法古人讀經典,並研究讀經典對孩童教育的影響。他自1994年開始推廣「老實讀經、大量讀經」的兒童讀經教育,並編寫《兒童教育手冊》。1997年,王財貴受南懷瑾邀請到香港演說,隨後從海南開始,在內地宣傳兒童讀經教育,至2004年在兩岸三地演講逾千場。王財貴創辦全天候讀經書院「文禮書院」,並提出讀經胎教法。

以國學為賣點的商業行為使得「國學熱」亦背負淪為形式、徒具形式的罵名。(蔡苡柔攝)

「其實背誦經典,是從古以來一直有效的方法。古人二十多歲已是大學問家,這與他們兩三歲開始背誦經典有關。」但鄧立光指出,全盤接收古代的東西不就是好,就像許多人批評,一味仿古害人害己。

鄧立光舉例,現在有些人會跟風,穿上古裝、言行舉止模仿古人背誦,結果引起反彈,這些反彈的力度往往很大,引發外界「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活回去?」等質疑,也間接使流於形式的「經典背誦」跟「復古」畫上等號。

此外,經典背誦的另一個問題是,有些古籍如《禮記》、《尚書》使用的語言、語法邏輯距離現代太遠,背誦的意義和付出的時間不合比例。這些艱澀的古籍反而有可能愈推愈遠,令國學背負污名。但內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國學熱後,二十年過去,對於這些亂象可有反思?

巫勇芳認為,國學熱是將過去內地快速發展所遺落的珍貴東西再拾起來。(蔡苡柔攝)

國學圈反思推廣方式

巫勇芳認為整個國學市場現在都在反思推廣方式。「其實都在慢慢地調整。一開始都是在摸索,所以只學到皮毛,但現在整個國學圈都在改變。」巫勇芳指出,愈來愈多機構關注孩子的內心,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喜歡?國學有沒有真正滋養孩子的生命?

「一個學傳統文化的學子走出來,人家不知道你肚子裏有多少經典,但是他可以從你一舉一動、言談舉止,看出這些東西有沒有內化到你的生命當中。」巫勇芳說。

巫勇芳指出,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文化扎根,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也是國學班重視幼兒教育的原因。「現在國學圈愈來愈重視實用性,說白了就是更重視『知行合一』這一塊,而知行合一其實也是儒家對一個學子最基本的要求。」

現在內地體制外的國學班多以兩種路線經營。(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現在內地體制外的國學班多以兩種路線經營,一種是只強調背誦經典;另一種則是追求品德教育、人格培養,希望將小孩培育成「文質彬彬的君子」。

粵秀書院院長瞿匯泉穿着一身唐裝坐在涼亭接受訪問,他悠然地說,國學熱引發許多質疑,其實都源於「誤解」。誤解在兩個層面,第一層是國學圈誤以為復興國學,只要讀經就好;第二層是外界對於國學推廣「古禮恢復」,貼上守舊標籤,使國學沾染迂腐的惡名。

一個學傳統文化的學子走出來 人家不知道你肚子裏有多少經典 但是他可以從你一舉一動、言談舉止 看出這些東西有沒有內化到你的生命當中
粵秀書院亞運城分院院長巫勇芳
瞿匯泉認為,國學圈屢遭質疑的原因源於誤解。(李虎門攝)

他舉例,許多人會質疑「為何要跪拜老師」,其實這個動作是表現對聖賢及對智慧的尊敬,老師只是文化傳承人。「但一般人可能會視為一種愚昧,一種迂腐,因為對國學了解不夠透徹。」要避免這些誤解並摸索出道路,瞿匯泉比喻,「是一個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國學班選擇把西方世界、現代生活摒棄在外,但瞿匯泉並不認同。他指出,粵秀書院老師時常用電腦播放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戲劇、影片,甚至是動畫,寓教於樂,更將《三字經》編成一兩百個故事,讓小朋友用現代戲劇方式呈現出來。

位於天津的天真園與香港經典文化協會交流時,特別邀請曾在英國攻讀心理學及兒童發展理論的老師傳授相關知識。這樣國學才能真正落實於生活中,並能兼採眾家之長,賦予國學現代性。

這個過程是困難的,瞿匯泉表示,文化斷層已經近一百二十年,「很難再撿起來。」他表示,「我們這一代人做國學復興只是在做探索,探索古代的國學經典在現代的意義。如何讓國學對社會最有意義、對社會的貢獻最大,要在這個點上去找。」

陳萬雄認為,國學熱是一個恢復的過程,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個民族對文化需求的正常的狀態。(高仲明攝)

國學熱只是恢復的過程

摸索的過程困難重重,但學者對內地的國學熱大都抱持肯定的態度。饒宗頤文化館館長、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前總裁陳萬雄認為,所謂的國學熱甚至還不能稱之為熱潮,只是一個恢復的過程。「還遠遠未達到一個社會、國家、民族對文化需求的正常狀態。」。

陳萬雄以「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形容這股國學現象,「1949年解放之後,推行的是所謂社會主義的教育。開放之後,不但結束文革那種摧殘文化,更最重要是以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為主。等到經濟發展到某個地步後,就開始追求失去的文化,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陳萬雄表示,自文革以來,社會大眾對中國文化,由摧殘、淡泊、無知到逐步恢復。(資料圖片/GettyImages)

陳萬雄指出,自文革以來,社會大眾對中國文化,由摧殘、淡泊、無知到逐步恢復,他將其視為一個時世的恢復過程。

對於國學熱究竟是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開始復蘇,學者觀點都不盡相同。但無異議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確實加大傳統文化復興的力度,而對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亦是國學熱久未退燒的一大關鍵。2008年的北京奧運開幕禮表演將國學狠狠地刷一遍,讓許多電視機前的中國人萬分振奮,感受到民族富強的自信。

巫勇芳認為,隨著經濟起飛,中國人開始尋找文化座標亦開始有了文化自信。(李虎門攝)

「從被西方列強欺負,到改革開放經濟起飛,現在中國人在尋求一種文化上的驕傲,以滿足內心的需求,這是尋找文化座標、亦是一種文化自信。」巫勇芳如是說。

綜觀內地國學熱,是以民間對國學的需求,輔以政府強調傳統文化復興,教育界推波助瀾,加以影視產業大量宣傳製作如《國家寶藏》、《中國成語大會》及《中華好詩詞》等綜藝節目作為催化劑,遂成為一種官、商、民都追捧的社會現象。

回歸經典再走入體制

對於國學熱未來發展,目前學者多贊同「回歸經典」這條道路,從儒釋道經典中學習,透過理解及閱讀經典汲取精華,並與背誦相輔相成,才是根本之學。

鄧立光指出,「不從經典裏面學習,知識根本就是零零碎碎。」此外,他認為國學教育要走入正規教育體制,才能一併解決師資與管理問題。

鄧立光認為,國學的推動應該回歸經典,並在體制內推行。(高仲明攝)

鄧立光分享被內地推廣國學的熱度震懾,但他認為許多學校仍停留在推廣傳統文化、民俗技藝的階段,例如將剪紙、燈籠、皮影戲等變成校本課程。他指出,這些東西當然是廣義的國學,然而與真正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價值觀仍有差距,兩者是不同層次。但這些不得其門而入的校長及老師願意積極尋找方法,「他們也想知道有什麼不足,我往往鼓勵他們開設經典班。」鄧立光表示,讀經典跟剪紙不一樣,無法立即看到成效,也沒有那麼容易推動,卻是一大重點,而體制內的推動與民間不同之處在於,專業的老師更有能力講解經典。

鄧立光強調,推廣國學不能只背誦經典,「我在內地提倡五學並舉,五學分指經典、歷史、禮儀、書寫、武藝,五個內容互相配合,變成在整個學校裏面推動一個傳統文化的結構,更能提供完整的價值觀,而不是淪為純知識、抽象零碎的學習。」體制內外共同搭配,官民學一起推動,或許在下個二十至四十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能在內地長出花朵。港台或未能在民間塑造國學熱,但內地或許有可能在多年後,再次重新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心。事實上,現時在內地推動國學的機構和學者都對內地的國學熱寄予厚望。

武術也是國學的一種。(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時常與兩岸三地人才交流的國際經典文化協會創辦人溫金海提到,近年港台兩地國學人才都被請到內地,他相信再過四十年,絕對是不同光景。「我常說中國文化是一棵很古老的樹,一百年前被一陣西風吹得花果凋零,可是根還在。」溫金海比喻,這個過程就像四十年前內地經濟一窮二白, 傾全國之力推動經濟,從一窮二白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經濟的根非常薄,中國文化的根相對很深。我很有信心,也相信政府會繼續傾全國之力推動下去。」屆時,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又會再回到內地。

或許下個四十年,在摸索出道路後,熱亦不在為熱,在內地國學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將成為被廣泛認可的日常

上文節錄自第15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25日)《饒宗頤逝世周年 「國學熱」不過香港?》。

相關文章:【國學熱.一】饒宗頤逝世周年內地已掀國學熱潮 香港呢?【國學熱.二】IT人追隨孔子辦學 香港教育不利國學發展?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香港01》周報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延禧攻略】港女瘋狂追看 斷送本地流行文化?【專訪】嘆友人離逝 感激生命中八位要人 詩人蔡炎培:有詩真好【流浪地球】科幻片都要有中國特色? 愛國亦須正視電影質素【情人節】線上線下互相影響 中國式節慶背後送禮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