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專訪】何敬堯:研究妖怪是為了更好地活着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為了研究妖怪,這幾年何敬堯一有空便往郊外跑,追尋當地的傳說,跟耆老聊天,沒偶遇到所謂的妖怪,卻收穫許多故事。他說有些傳說只在台灣特定地區流傳,譬如最具特色的原住民部落,法定的十六族因歷史不同,亦有不同的傳說。中國古有洪水氾濫、大禹治水的故事,當洪水流入台灣的時候,與部落文化融合,衍生出不同的怪物。布農族流傳大蛇與巨鰻堵住河流,平原氾濫;排灣族則說平原上有隻叫「達洛凡」的怪物,原本河川的水都能流進牠的嘴裏,但怪物後來閉上嘴巴,河水被堵住,造成災禍。

承接上文:【台灣作家.專訪】受京極夏彦啟發  何敬堯借妖怪追尋本土文化

阿美族則流傳一個叫阿里嘎該的巨人,相傳能變身、會吃小孩子的心臟、做出很恐怖的事,阿美族人會跟它戰鬥。阿美族聚居於東部花蓮地區,學者推論,台灣曾經歷殖民時代,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來到台灣,派出先鋒到山裏找金礦,跟原住民發生激烈的衝突。這些外國人在原住民眼中就像巨人、妖怪,久而久之,出現一些傳說。「我們透過傳說,可以了解妖怪有時候反映了歷史的黑暗面。這在其他地方都看不到,只有在台灣這座島嶼看得到。」海島的性格是包容萬物,外國人、內地人、日本人來到這裏,有交融、衝突,為後來台灣的多元面貌、多元文化提供養分。他說:「看到這些妖怪傳說,我才發現台灣有這樣的性格。」

台灣作家何敬堯表示,研究妖怪是為了追溯台灣歷史,當中隱藏了在地文化及鄉土記憶。(黃寶瑩攝)

有些妖怪的出現,在歷史上有迹可尋,另一些則可從民俗學上找到線索。在做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何敬堯發現台灣特別多女鬼傳說,為什麼只有女鬼,沒有男鬼?他指,以前儒家社會男女不平等,女性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對待,於是人們藉女鬼反映男女之間的關係,讓女性有伸張正義的機會。「我們可以藉鬼怪了解過去的社會結構,現代人又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妖怪文學繼承自日本

他將這些都寫進《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及《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中,用嚴肅的態度看待不可思議之事。「我們需要考察,了解原典中妖怪是如何生成的,持續訪問當地的耆老,去記錄、去比較傳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事,雖然不被學校認可。」

台灣的妖怪文學很大程度繼承自日本,台灣的創作者也深受日本妖怪文化薰陶,他們不希望妖怪被定義為魔力亂神,而是一門可以被認真看待的學問。

日本的妖怪學有過千年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平安時代,有陰陽師,有物怪。隨着時代推進,日本在每個時期對妖怪的定義與想像,甚至用上的名詞都不太一樣。反覆述說之下,各種妖魔鬼怪都被具象化了,後來民俗學者開始以妖怪來統合這些概念。真正將妖怪發揚光大的是漫畫家水木茂,他是漫畫《鬼太郎》的作者,他用研究的方法進行創作,甚至將江戶時代的畫冊編製成漫畫,把古老的妖怪養分轉化成現代的形象。後來者在這些基礎上不斷創作,出現了京極夏彥、宮部美幸、夢枕貘等想像力無遠弗屆的作家。「在台灣,很容易接觸到日本的推理或妖怪小說,非常多出版社出版這種作品,很多作家都會被介紹到台灣,我也持續在看,不勝枚舉。」何敬堯笑說。

台灣的創作者深受日本妖怪文化薰陶,認為妖怪文學是一門可以被認真看待的學問。圖為台灣文學館的鬼怪文學藝術展。(資料圖片)

研究妖怪是為了追溯歷史

《山海經》、《聊齋》、筆記小說等是他從小讀到大的經典,讀書時期接觸到日本文學,妖怪更是具體地落於心中,讓他不禁思考如何在中國傳統與日本想像中,看待台灣的妖怪脈絡。他最初想到創作,寫有趣的故事,在小說《怪物們的迷宮》中,他虛構了一個叫盆城的城市,寫一隻又一隻妖怪,因為慾望、貪念、畸愛而發生命案,很緊張很刺激。他後來透露,盆城就是台北,書中的四個故事以夏天為開端,是小小的私心,因為他到台北生活,恰恰也是在夏天,這本書記下了他的台北經驗與感覺。

但愈創作,他愈發現自身的不足,對本土歷史不夠了解,要借助古籍文獻、日治時期的記錄來補充知識,既然現代台灣沒有妖怪圖鑑,那不如自己去研究去書寫吧,然後他申請文化部的補助,開始了一段漫長的妖怪冒險旅程。對他而言,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搞學術,而是為創作提供更實在及扎實的根基,寫得更理直氣壯及得心應手。

如果前期他是因為好奇與興趣驅使,寫下一個個荒誕的故事,那如今的他,寫書更是為了守住一些有價值的精神及鄉土文化。這些年,他留意到政府一方面撥款做傳統保育,另一方面卻在「消滅」傳統文化。他提到台灣近年的宮廟減香運動,政府要求廟宇零燃燒及全面取代拜香與燒金紙,以達到環保的目的。衝擊最大的是金銀紙藝術及民俗儀式,被淡化,不被重視。「我覺得有點可惜,這是華人社會很重要的民俗儀式,但因為時代變遷,就變得不再重要或大家就把它歸咎於空污(空氣污染)。」燒金銀紙跟鬼神相關,也跟妖怪有關,有人被妖怪纏身,沾上穢氣,民間用燒金紙的方式去驅趕,「這個儀式或民俗文化,最終是否會消失?」他不無擔憂道。

近日,台北市政府為開發社子島,提出將當地11間小廟合併成大廟,所有神明被迫共居一處,而政府則可以將原有的土地產權收回作其他用途。這種不尊重傳統的做法被民眾大罵,政府官員推說廟宇太多難以安置,將無文化資產價值的廟宇整併不但可以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甚至更有規模,能吸引更多信眾,直言這是「市長的美意」。何敬堯大翻白眼,說政府表面上很重視保育,卻不太了解民間發生什麼事,只在意經濟效益,不重視內在精神。

研究妖怪為何敬堯的創作打開一扇窗。圖為他編寫的妖怪研究書。(黃寶瑩攝)
研究妖怪是為了追溯本土歷史,這是我的初衷。我覺得追尋妖怪好像可以找到我們的過去,我們現在站在什麼地方,未來又面對着什麼。
作家何敬堯

「簡單而言,就是覺得信仰、民俗很礙眼,想將土地活用,反映出他們只希望好管理、方便,完全不了解傳統,還怎麼談保護、維持我們的自體性,台灣的狀況就是這樣。」我想起他寫的盆城,城中有座廢棄的建築物,曾經用來安置小販、夜市商家,可惜被關進籠裏的商販生意一落千丈,他說這是真人真事,歷史總是不斷重複。

發展與保育,是一個爭辯不休的議題,但看着傳統文化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淡化,甚至消逝,何敬堯做不到。過着靠補助做研究、靠創作維持生計的生活,他說做得多少是多少。個人財力有限,無法走遍全台,大多數時間,他都在居住地周邊探索。他突然提到金門,這個距離本島很遠的小島,有種叫戴勝的候鳥,他一直想去看看。戴勝是以色列的國鳥,也是金門的留鳥,金門人又會稱牠為鬼鳥或墓坑鳥。牠經常出現在墓穴附近,加上當地流傳一個傳說,指很久以前有個少爺害死家中的女婢,女婢死後化成鳥,從墓坑中飛出,詛咒少爺,人們自此便覺得這種鳥很晦氣。他想看看美麗候鳥背後,關於金門的故事。

「研究妖怪是為了追溯本土歷史,這是我的初衷。我覺得追尋妖怪好像可以找到我們的過去,我們現在站在什麼地方,未來又面對着什麼。」他如此說。

上文節錄自第17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5日)《台灣人氣妖怪創作者何敬堯 在搜妖探怪中拾回鄉土記憶》。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