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掙扎與契機 重新審視共享經濟的價值

撰文:易汶健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大流行,迫使各地政府限制人口流動,阻止病毒散播,加上民眾拒絕「共享病毒」,過往被吹捧上天的共享經濟企業如今遭受重擊,裁員有之,緊急募資有之,業務被收購有之。共享經濟會否從此一蹶不振?事實上,即使在疫情嚴峻之際,自願利他的共享活動從不間斷,故研判共享經濟的未來之時,先要釐清我們在討論哪種共享經濟。
要防範下次人類危機,除了提升公共衞生水平,還需探索重視公利、減少破壞環境的經濟制度,共享經濟在這方面有何角色?

美國「移動工人聯盟」的成員早前向加州的Uber司機派發防疫用品,呼籲外界關注共享平台從業員的待遇問題。

疫境求存 挽回用戶的信任

共享經濟的最簡單定義是善用閒置資源的經濟活動,其特質包括減少擁有,着重分享;企業是交易的促進者而非生產者;互聯網成了主要交易媒介,而信任是達致交易的關鍵元素。

在今次疫情下,交易雙方某程度上都對平台失去信心:一方面,病毒恍似「無處不在」,讓客戶無法相信平台上提供的貨品或服務安全可靠;另一方面,生意大減亦令賣家或服務提供者深深意識到平台對他們的保障不足。

自保之餘,各共享經濟企業亦不忘在「疫」市尋找商機。一向主打短期租賃的Airbnb便因應疫情,把目標顧客鎖定為需要「長期住宿」的異地工作者。Airbnb從3月最後兩周的數據發現,同一城市預定長期住宿的人數增加了一倍,公司認為隨着遙距工作因疫情而愈趨普及,愈來愈多人可以一邊外遊一邊工作,變相在同一地方逗留的時間變長。

此外,Airbnb又把重心放在「網上體驗」之上,透過其龐大的人脈網絡及疫情下對網上活動的需求,為顧客提供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網上文化體驗課程,為各地房東開闢新收入來源之餘,從中尋找新的商機。

四類型態 概念不死反壯大

香港01製圖

必須承認,對不少共享經濟企業來說,新冠肺炎大流行是黑暗時間,需要待疫情受控、經濟活動全面恢復,才有望回復疫前的水平。不過,共享經濟整個概念遠未爆破,甚至在危急時期更強大、更普及。

研究共享經濟的管理學者Aurelien Acquier和Valentina Carbone指出,共享經濟可以按其生產、獲取和分配價值的方式分為四個類型,分別是媒合者(matchmakers)、共享者(commoners)、使命驅動平台(mission-driven platforms)和共享設施提供者(shared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見圖)。

媒合者是最為人認識的共享經濟型態,它們透過交易創造價值,上述提及的Airbnb和Uber等便屬於這個類型。這些平台企業通常是牟利的,它們主導供求雙方交易運作,並抽取中介費用。

繼續閱讀:共享經濟要去蕪存菁 政府配合不可少

上文節錄自第22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20日)《 疫下掙扎與契機 重新審視共享經濟的價值》。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223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泛民初選結果為香港敲響警鐘 要讓「抗爭派」成主流嗎?

【深度解讀】從唇槍舌戰到肢體衝撞 議事廳如何淪為泥漿摔角場

【深度解讀】不能教的「秘密」 纏繞校園的教育紅線

【其他精彩內容】

疫情撕破「國際都會」假面具 外傭隔離期間歷盡歧視與辛酸

【國際專題】千年神殿爭奪戰再起 「聖索菲亞」的當代難題

【科技.未來】當華為被封殺 群雄逐鹿5G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