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秘景」綠蛋島人潮湧現 媒體節目要負上責任?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早前電視節目《東張西望》介紹「爛排」(坊間稱「綠蛋島」)引起極大迴響。網民群起抨擊,認為節目將平時較少遊人到訪的地點廣泛曝光,會導致民眾蜂擁而至,造成環境破壞。
破壞環境的遊人本該負上最大責任,但網上的言論幾乎一面倒把矛頭指向該節目。那麼,公開郊遊地點真的如此罪大惡極?雖然已經很久沒有收看本地電視節目,為此我還是硬着頭皮,一口氣看了十集《東張西望》。
撰文︰羅榮輝

《東張西望》並非專門的行山節目,每輯的內容混集了娛樂、時事新聞和社會熱門話題等綜合資訊,當中不乏與郊野有關的報道。這十集的主題涵蓋了景點介紹、環境污染和行山安全等問題。誠然,節目的製作並非那麼差劣不堪,但當中還是有幾點觀察值得分享。

早前電視節目《東張西望》介紹「爛排」(坊間稱「綠蛋島」)引起極大迴響。(資料圖片/顏銘輝攝)

最先留意到的是,每當談及自然風景,有幾個形容詞常掛在主持人嘴邊:少人提及的會被譽為「秘景」;少見的必然配搭「隱世」;出現倒影的一律都是「天空之鏡」。香港野外風光縱然秀麗出眾,卻又哪來這麼多「世外桃源」?若不是撰稿者詞彙貧乏,便是刻意遣詞吹捧,誇大他們所謂的「新發現」。其次是節目屢屢出現「打卡」一詞,節目主持也例必在景點前擺甫士自拍。在潛移默化下,「打卡」文化自是深植觀眾腦海。在推介美景背後,不難發現節目在慫恿觀眾趕快前往探秘,正正奉行「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心態。過去一直強調「打卡」自拍這行為本身並無不妥,然而「打卡」卻不能,也不該成為行山的唯一。

林希靈在社交網站分享在綠蛋島上影的「天空之鏡」。(林希靈Instagram圖片)

近年,媒體把行山活動塑造成玩意,營造一股行山潮流。大家都爭相模仿偶像的生活形態,即時在社交媒體上展示,好讓彼此在朋輩間擁有共同話題,形成了「行山=打卡=潮流」的假象。熱潮終有消退的一日,也可以被替代,像玩物般被棄掉、換掉。大眾都不曾深入了解行山是怎麼一回事,更難言將之深化至扣連人文、環境與生態。在這股熱潮下,大眾的行為模式依舊是圍繞着勝景地標打轉。

大眾需要一點娛樂來調劑生活,節目也需要耍耍噱頭吸引觀眾。主持們雖然常穿着小背心行山,也有意無意搔首弄姿,但我思想也不至古老得因此便將它評定為劣質節目。即使節目格調如何庸俗,製作者總不能裝作無知。在賣弄一番、取悅觀眾以後,總得傳遞些什麼正面訊息,哪怕只是這麼一點點。

將這種輕鬆有趣的報道手法應用在吃喝玩樂等軟性話題上固然無傷大雅,但套用在嚴肅的題材上問題就會浮現出來。今年初有一集關於鹿巢山山火的專題,原本節目製作還算認真,除了邀得關注團體的負責人講述事發經過,也有大學教授講解山火的遺害和修復的困難。可是,當鏡頭一轉到主持身上就讓人啞然失笑。她臉上依然掛着那副輕鬆加一點調皮的表情,說話腔調依然帶着那副戲謔口脗,無異於報道某某女星偷吃人夫的八卦新聞…

上文節錄自第23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7日)《從行山節目看媒體責任》,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三權分立」之爭不斷翻炒 沉迷想像豈會變成事實

為何要建方艙醫院和火神山醫院?

深圳定公屋目標 港府一味拖字訣

內蒙雙語教學何以惹爭議 教育新政合理 落實需要智慧

從班公湖對峙看中印衝突的戰術訊號

兩岸三地影視沉浮 「香港製造」能否觸底反彈?

踏出疫境第一步 迎接不一樣的開學日

疫情重創中西部 四年承諾一場空 「被遺忘的美國人」再被遺忘

看別人進食感幸福? 剩食背後的「吃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