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從一根繩子說起

撰文:羅榮輝
出版:更新:

在香港行山,在一些地勢險要的山徑兩旁,時會發現輔助繩索。這些由山客自行繫綁的繩索雖然有助上落,但材質參差,常現破損。要是過分依賴,容易發生意外。由於這些繩索並非位處經管理的行山徑,管理單位一般不會維護,只會在有需要時將之移除。惟不論是保留、移除或改建輔助設施,都是各有利弊,問題不易解決。

行山風氣日盛,安全意識卻未見相應提升,而這些不可見的風險卻往往是最危險的。(資料圖片/潘思穎攝)

最近,台灣聖稜線的素密達斷崖增設了一條輔助鐵梯,也引起一番熱烈討論。這條聖稜線並非入門路線,台灣國家公園登山路線分級系統將之列為最困難的C+級(非雪季等級)。據知該斷崖當中有一段岩面內陷,下攀時落腳點易被身體遮擋,具相當危險性。我沒爬過這條山線(大概也沒有能力去爬),也不熟悉當地地形,不敢多加評論。當地民眾對此卻反應不一。反對者認為鐵梯破壞自然景觀,利用原本繫設的繩索上落已足夠,也擔心人們因此掉以輕心,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挑戰高難度路線;支持的一方則認為安全第一,美醜其次,並表示當局在最困難處加強安全設施,理應得到肯定。

台灣聖稜線的素密達斷崖增設一條輔助鐵梯,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雪霸國家公園登山資訊分享站FB圖片)

不妨想像一下:在狗牙嶺的險要處加建一條鐵梯,我們也可以預期會出現類似的兩極意見。

憑藉個人觀感或行山經驗去表態支持或反對自是容易不過。然而各執一詞,只能爭個沒完沒了。或者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原本那是一條怎樣的路?路徑使用者包括了哪些人?山徑出現了什麼問題?原因又在哪裏?增建的設施能夠有效地解決難題,還是衍生更多的問題?

山徑管理涉及多個面向,首要釐清的是該地的環境特質,諸如自然地貌、生態環境或歷史文化等,而周邊的山徑也應以此作為定位,在設計上因應景觀欣賞、棲地保護或環境教育等設定功能而訂定所需要的輔助設施……

上文節錄自第23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5日)《從一根繩子說起》,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藉「一帶一路」 重整香港人才戰略

鄰區極速超車 本地持續落後 香港需要怎樣的智慧城市藍圖2.0?

與改革派青年黃裕舜對話 香港須在改革中「愈辯愈明」

利君雅突遭延長試用期 港台與港台記者的「雙重尷尬」

NVIDIA創半導體史上最大併購案 晶片霸主之位仍待確認

「法國MIT」崛起 挑戰英語大學霸權

閉關鎖國 探尋城市不同可能 疫情下,「宅度假」變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