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煒論經濟】「硬科技」半導體:引領本港未來可持續多元經濟發展

撰文:鄧希煒
出版:更新:

在本系列專欄的開首,筆者提及半導體産業鏈為香港應發展的五大科技產業之一。當前全球經濟在數碼轉型,生產及生活正在經歷ABCDR(即是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及機械人技術(Robotics)的革命,所有技術都大量增加對晶片需求,令半導體成為一項戰略資產。

過去兩年在疫情的陰霾下,全球對電腦、通訊用品、家電及汽車的需求大增,這些産品都必須應用晶片才能正常運作。但多間晶片製造龍頭企業如台積電及三星,產量已達瓶頸,供不應求,導致依賴晶片的產品出現嚴重短缺或漲價,窒礙多個重要供應鏈(包括汽車、電腦、及家電產品)的運作。 英特爾(Intel)總裁Pat Gelsinger稱,在新冠疫情來襲之前,半導體行業每年增長約5%,而新冠疫情擾亂了供應鏈,同時半導體需求卻增加20%。研究機構IC Insights 2021年的報告預計,半導體代工銷售額將在未來五年以每年平均11.6%增長,並在2025年將超越1,512億美元。

半導體產業自給自足是發展國力的關鍵,為解決晶片短缺的問題及長遠減少依賴外國供應,各國政府正計劃加大對芯片產業的扶持。例如韓國政府今年將向半導體、未來汽車、生物健康等三大產業投資6.3萬億韓圜,比2021年上調43%,並增加扣稅率,同時支持車用半導體供應鏈國產化。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2021補充預算案中表示,日本政府將為國內晶片生產提供超過1.4萬億日圓的投資,支持國內尖端晶片生產企業的發展。美國則有520億美元擴大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法案。

中芯國際已建立七家工廠,在內地科創板上市後股價飆升,市值一度突破6,000億元。(資料圖片)

中國半導體產業戰略

中國半導體市場與產業結構供需失衡,2021年中國生產商只能滿足國内對半導體6%的需求。「東數西算」工程進一步需求大量半導體支持。面對美國持續限制中國某些技術領域的發展,中央政府在2021年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雙循環」策略,其中半導體的基礎科學研究、設計和生產都成為其重要組成部份,並已加強對整個芯片供應鏈的政策和財政支援,保障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中央政府亦看準第三代半導體的行業前景、重點扶持,並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親自主持發展工作。第三代半導體由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組成,比第一、二代半導體更高效能、低能耗、高熱導率。

中央政府亦加大積體電路產業第二期投資基金,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芯國際去年在上海投資新廠房,發展廣泛在5G、人工智能,電動車和物聯網應用的14納米晶片,預計每月生產3.5萬塊晶片。對中芯來說,雖然14納米和28納米的晶片營收只佔總代工收入9.2%,但其意義重大,為推進國家最終能夠製造前沿晶片,邁進一大步。

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亦透過科創板,重點投資集成電路晶片製造業如中芯國際、 紫光展銳、士蘭微電子及華潤微電子等,以促進晶片產業及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研發及生產。以士蘭微電子為例,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晶片設計與製造一體(IDM)的企業之一,國家投資基金於2020年7月成為士蘭微持股5%以上的股東,投資至今不但助力其發展,回報也逾倍,基金一箭雙雕。

半導體自主,不但用以助力科技產業升級,同時亦避免關鍵技術被其他國家掌握生殺大權。打鐵還需自身硬,晶片內循環的國產替代,必然是大勢所趨。

當前全球經濟在數碼轉型,對晶片的需求激增,令半導體成為一項戰略資產。(路透社)

晶片之失豈能重蹈覆轍

作為外循環的核心樞紐,香港一直擁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高科技半導體公司來說,這是重要關鍵因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曾擁有許多半導體企業,支持本地及國外使用集成電路的鐘錶、計算機及家用電器行業,贏得「香港製造」品牌的信譽保證。

1999年,科技創投公司漢鼎亞太創始人徐大麟提出要在香港建立六間晶片廠的「矽港」計劃,希望與當時還在台灣,後來成為「中國半導體之父」的張汝京合作。但當時香港輿論質疑計劃是為了炒賣土地,香港政府最終並無撥地。與此同時,上海以幾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吸引計劃落地,並建立「中芯國際」。目前中芯已建立七家工廠,在中國科創板上市後股價飆升,市值一度突破6,000億元。

驀然回首,對於香港來說,錯過中芯國際或許是個錯誤。這項高端製造業不僅GDP產出高、污染少,亦為香港修讀科技相關科目的大學生提供大量優質工作機會。

面對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香港有機會面臨美國一定程度的打壓,但美國應無意對28納米以上的半導體發展進行打壓,因為其對美國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並不重要。加上28納米以上的半導體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特別是全球均迅速發展的電動車行業。隨着汽車行業電動化,對半導體剛性需求只會愈來愈大。

香港可從技術相對低的28納米半導體開始,先從電視、顯示器及電動車物聯網等晶片着手切入,研製新興產品。這些產品較毋須使用先進製程,然後瞄準市場對第三代半導體的需求加以發展,配合國家政策,利用香港的制度優勢,吸引世界各地與半導體相關企業落戶香港,並專注創科、設計、小量生產及測試,融合區內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行業通常能提供相對較高的薪酬,因此,除了能為行業注入新動力外,亦可為年輕人提供有前途的職業前景。(鄧倩螢攝)

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

外界或會憂慮香港缺少半導體專家和相關人才。筆者曾訪談有半導體專業人士,他們建議香港應全球招聘人才,並進行本地培訓。以入門級人才而言,教育背景相對不太重要。企業應為初級員工提供合適的實習、導師計劃、職位輪換和在職培訓。以中國一家領先的半導體公司為例,該公司將5%利潤用作培訓實習生及培訓生,亦可以招聘及培養對行業有熱誠的人才。此外,公司亦與大學建立合作關係,致力於人才培養,大批大學畢業生曾在公司實習。

政府亦可與代工行業合作,培訓高中畢業生,透過加強有關教育及培育科技複合型人才。半導體行業通常能提供相對較高的薪酬,因此,除了能為行業注入新動力外,亦可為這些年輕人提供有前途的職業前景,幫助縮小收入差距,並使經濟結構多樣化。

半導體行業作為明星行業,既有前景,又是大勢所趨。此行業將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為工業4.0和工商界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年輕一代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和新技術知識,促成技術開發與學術研究合作。

港府可利用河套特區設立全球領先的香港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梁鵬威攝)

半導體產業是再工業化的支點

綜上所述,香港有明確誘因發展半導體產業。半導體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屬於高增值工業,亦貼合香港邁向高增值知識型經濟的轉型。香港在「再工業化」和創新活動優勢下,半導體產業的潛在發展將有利於經濟增長。疫情後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變化,將持續出現晶片短缺,人工智能物聯網和相關產品(例如電動車、雲計算等)以及5G,對半導體的需求只會進一步增長。

加上國家國策以發展技術獨立為主,要開展半導體產業並非十分困難,初期在香港投資港幣100億元以上成立代工廠,潛在利潤率可達20%以上。但由於香港目前缺乏相關設施,需要依賴國內外直接投資。香港在資本投入及引進人才方面還有很長的路,政府需要為企業提供基本的基礎設施、土地和設備(穩健可靠的水電設施對晶片生產極為重要),港府可利用河套特區設立全球領先的香港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及在香港科技園微電子中心設立國際半導體研發中心,以開發和引進尚未進入商業階段的技術。政策層面方面,建議成立高層領導的統籌小組。

此外,本港各科創投資平台重點投資不同創新科技企業,筆者相信它們將有興趣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促進產學研的合作。

二十三年前,香港錯失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時機,如今已遠遠落後於中國內地和亞洲四小龍其他成員。香港政府應積極採取措施,為半導體行業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與代工基地,配合國家政策吸引世界各地半導體相關製造企業落戶香港。透過北部都會區,匯聚整個新一代半導體產業鏈,則香港再工業化之興,指日可待。

鄧希煒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副總監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1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4月4日)《【煒論經濟】「硬科技」半導體:引領本港未來可持續多元經濟發展》。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