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錄】《碳變》理查·K·摩根

撰文:思兼
出版:更新:
【哲錄】《碳變》理查·K·摩根

你的軀殻不代表你,我們讓你的意識在軀殻間轉換,永遠地活下去。

——《碳變》理查·K·摩根

在沒多久之前,01哲學策劃了後人類專題,當中向讀者引介了不少後人類主義哲學家與理論家,如海勒斯(N. Katherine Hayles)、布拉爾多蒂(Rosi Braidotti)以及沃爾夫(Cary Wolf)。此外,我們又借《銀翼殺手2049》提及由賽博龐克小說催生的科技悲觀論。上星期在Netflix上線的科幻電視劇集《碳變》(Altered Carbon),此劇與眾不同的科技設定再次吸引到關注後人類議題的編輯。

 

《碳變》原作者是英國作家理查·K·摩根(Richard K. Morgan),故事講述身經百戰的精兵Takeshi Kovacs在一場叛變後成為唯一的倖存者,他被監禁了250年,而他的意識被保存於冰裡長達數個世紀,直到一位長壽地球首富Laurens Bancroft賜予他一次重生的機會,代價卻是要破解殺客Laurens Bancroft本人的謀殺案。《碳變》的故事,世界基本上沿襲賽博龐克小說的幾個特徵:視覺上偏向陰冷、較暗的色調。這色調用以突出各種霓虹燈、大型廣告投影所展現的消費主義。科幻東方主義的特徵亦非常明顯。劇集中不少地方混用多種非英語語言,尤其是東亞與東歐語言:例如男主角名Takeshi Kovacs前半是日文,後半是斯拉夫語系常見姓氏。此外,社會被寫成「高科技、低生活」的罪惡之城亦得以保留。

 

滿滿的賽博龐克氣氛,有甚麼令《碳變》與眾不同呢?首先《碳變》的科技水平非常先進。大部分賽博龐克作品將時間設定在21世紀,例如,《銀翼殺手》設定於2019年,《攻殼機動隊》設定在2040年左右,賽博龐克的想像通常糅合現實元素。但《碳變》的設定卻在2384年,屆時人類已可透過更換人體以達到永生。永生成為現實意味著《碳變》具「反熵主義」(extropianism)的想像。「反熵主義」一反八十年代科技悲觀論的大潮流。空想社會主義者麥克斯·摩爾於1990年發表《反熵主義原則》,當中原則包括致力於人類能力的無邊擴充,並相信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將得永生,在這之前可以透過人體冷凍保存至那個時候。這與八十年代賽博龐克所鼓吹的未來懷疑論,以及後來興起的環保反科技思潮正好相反。

 

《碳變》的賽博龐克發生在人類永生已成每個人都可以垂手可得的科技,然而代用人體的倫理問題可還沒有解決。首先,「反熵主義」將人類科技樹技能修滿後,人類社會還是會有不公平與分配不均的情況出現。男主角Takeshi Kovacs醒來之後,就先看到小女孩的芯片裝在垂垂老矣的獄囚身上。年輕的身體則需要用錢購買。我們一般會認為物質足夠富裕就必然會解決稀少性問題,《碳變》嘗試將資本主義的問題放在科技取用的貧富懸殊之上。此外,代用人體也違反了各宗教甚至哲學對生命的想像。Takeshi Kovacs才剛走出門口,就有不少人在門外示威。示威者是天主教徒,自願放棄再生。他們指罵政府不讓死者安息,上帝會審判他們的罪。追蹤男主角的女警官Kristin Ortega亦因其天主教信仰與自己信奉的生死觀不一致而苦惱。

 

在微觀科技的應用上,《碳變》也改變了其他經典科幻作品,對生命作為身體和心靈結合體的裝配方法。以《攻殼機動隊》中的草薙素子為例,代用的身體通常是經強化的仿生身體。他們的裝配是「機械身與人類腦」,固定人類身份的仍然是人腦。然而《碳變》裡面,代用的卻是人體。固定人類身份的則變成藏在頸椎底下的「皮層堆疊」(Cortical Stack)芯片,代用人體則稱為「衣袖」(Sleeves)。後人類的裝配變成了「機械芯片統合人的身與心」。這裝配使人類以血肉之軀就可達至永生,只要繼續找到代用的身體即可。

 

《碳變》這電視劇能不能表現出這些超人類社會所衍生的議題,成為科幻愛好者的焦點。無論如何,這些開拓也為開始僵化的賽博龐克作品注入一點活力。

《碳變》以外,其他經典語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