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宏偉的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速度之美

撰文:陸鹿
出版:更新:

「宏偉的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速度之美,從而變得豐富多姿。」

 

——《未來主義宣言》


 

在工業革命發展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未來主義在機械化的豐碩成果與現代戰爭的陰霾之下,於意大利的米蘭應運而生。詩人馬里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於1909年2月20日發表《未來主義宣言》,以煽情激昂的語言大力鼓吹科技、速度與一切動態的現代生活產物,並且宣言決心捨棄舊有的道德主義與傳統美學方式。

 

在《未來主義宣言中》,馬里內蒂的提出的美學改革方向在文學:「文學從古至今一直讚美停滯不前的思想、痴迷的感情和酣沉的睡夢。我們讚美進取性的運動、焦慮不安的失眠、奔跑的步伐、翻跟頭、打耳光和揮拳頭。」

 

Carlo Carra, Ciclista 1913

這項運動其後以風馳電掣(未來主義者大概會喜歡這個形容)之速度,於整個歐洲擴散蔓延;1910年,由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卡拉(Carlo Carrà)、魯索洛(Luigi Russolo)等人簽署的《未來主義繪畫的技術宣言》(Technical Manifesto of Futurist Painting),以馬里內蒂開初提出的速度與科技美學為基礎,推翻以往對靜物(still life)、風景(landscape)與人像(portrait)的審美方式——時代「美感」並不在上述的種類當中,「所有的東西都在活動著,所有東西都在奔跑著,所有東西都在劇烈地轉變著。事物的輪廓從不是毫無動態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但是它迅速地出現並且消失」。機械與動態的活動,人類與工業的燈光,才是符合當代審美、值得畫家描繪的主體。在未來主義繪畫中,佈滿畫面的力線(force-lines)可說是一大特點。這些力線通常圍繞著繪畫主體,呈現人在視覺與心理感覺中,對現代生活中的事物存在方式的印象。

 

未來主義的成功,除了因為應和了工業的蓬勃發展與歐洲戰爭前夕的高漲氣氛這些時代背景以外,還得益於發起人馬里內蒂非凡而具有前瞻性的媒體觸覺。《未來主義宣言》中激進而暴力的語言方式帶著強烈的煽動感,更為高招的是,馬里內蒂運用自己豐厚的財力,購下了當時全球知名的巴黎日報 Le Figaro (費加羅日報)的頭版作為刊登場域。未來主義者們喜歡以聚會的形式,分享彼此的藝術觀,他們將聚會的場所定立於不同的公共場所,例如政治集會之地與各種劇院之中,整個過程如同一場表演藝術。

 

善於自我宣傳的未來主義在歐洲流轉,種子落入不同國家,激發了各種的先鋒藝術流派——英國的漩渦主義(Vorticism),早期的美國達達主義(Dadaism),俄國未來主義等,更曾流轉到日本激起一陣風潮。

 

David Bomberg, The Mud Bath, 1914 英國漩渦主義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