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貝托魯奇:《戲夢巴黎》的伊底帕斯情結|于千

撰文:于千
出版:更新:

近來一個噩耗,意大利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逝世了。一個充滿爭議與傳奇色彩的導演,就此告別人間。對於華語圈的觀眾而言,貝托魯奇的離開甚至可能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在《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獲得空前成功之際,一時間整個西方社會彷彿都要爭著從這扇發光的窗,窺探那個神秘的中國。

 

點擊查看更多《末代皇帝》劇照:

+8

 

對筆者而言,初次接觸貝托魯奇,不多不少也跟他的中國情迷有關。我指的,是《戲夢巴黎》(The Dreamers)中的毛澤東海報。那些紅色的政治宣傳海報,加上青春男女的小兒戲,和直接剪入高達的電影片段,都在提醒著觀眾,他在向世人展示後法國新浪潮的電影美學。筆者那時還年少無知,看過電影而不知導演就是鼎鼎大名的《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的貝托魯奇。

 

點擊查看更多《巴黎最後探戈》劇照:

+9

 

貝托魯奇是較為早熟的創作者,而且可謂是窮一生實踐著一套完整的想法。一來,這當然是他父親的原故。父親是一個知名的詩人,然而也成了兒子的仿效對像。在貝托魯奇十多歲時,便因寫詩而得到了不少讚譽。但真正深深影響他的,最終還是父親對電影的熱愛。此後,他便彷彿找到了一種詩以外的語言,把一生都投入其中。

這裡指的「投入」並不只是時間與精力的投入,而是生命與一切內在感情與思想的投入。「電影不是生活中個別的一瞬間。我想電影與生命平行而立。我一直就只在做一齣電影……」貝托魯奇曾經這樣說:「它只不過是一齣電影,有著不同的標題和章節。它是同一齣電影,與我同行的。製作電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假如我們把標題和『完』這隻字一併抽出來,就會從轉化成的不同角色中,得出一個人﹑一個作者的輪廓。」

貝托魯奇的電影就是他一生人的寫照,而偏要從貝托魯奇的父親說起,可能還是因為《戲夢巴黎》。父親與他的電影人生的連結,就在於一個「夢」字。在《戲夢巴黎》裡,明明就跟夢境無關的,為甚麼偏要取名「the dreamers」?於創作《戲夢巴黎》前約二十年,貝托魯奇就曾經把自己的電影與夢作連結:他說過,自己的電影一直被人放進夢境世界的框架下進行分析;然後,他又進一步反問了一句:「電影不就由夢境世界建構而成的? 」

 

點擊查看更多《戲夢巴黎》劇照:

+29

 

對的,電影就是夢。反過來看,可能人生也是夢。是夢,那又怎麼樣呢?可能沒怎麼樣。但假如讀者讀過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會發現貝托魯奇的電影世界,其實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的回音。首先,當然是「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在現實中,這情結部分解釋了他對詩的背叛,和投奔電影的意向;而到了電影世界,《戲夢巴黎》可謂把這情結毫不修飾地展露人前——除此,它還把好些佛洛伊德的思想一併道出。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05/06)

精神分析—— 一門新科學

佛洛伊德生忌160年:回看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怎樣看藝術:從「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說起

 

《戲夢巴黎》主要講述二男一女於巴黎一間豪華公寓的生活。男主角馬修是美國來的交流生,欠缺交際而熱愛電影。在一次示威運動上,他遇上了一對奇怪的孿生姐弟伊莎貝爾和里奧,三人一拍即合,馬上成為了好朋友。因姐弟的父母長時間外出而不在家,孤身一人的馬修便索性跟他們住在一起。馬修很快便發現這對孿生姐弟跟一般的姐弟有點不一樣,他們不但會一絲不掛地睡在一起,還會玩奇怪的「猜電影」遊戲,輸了要接受越過底線的懲罰。就這樣,弟弟里奧被罰當著馬修和伊莎貝爾的臉自瀆;伊莎貝爾被罰當著里奧的臉跟馬修做愛⋯⋯

從表面上看來,電影的主角好像就是馬修,但仔細觀看,貝托魯奇想要強調的其實是里奧的內在情感(馬修甚至從頭到尾都只像個幫忙講故事的局外人) ── 里奧的想法其實更似夢裡的潛意識。首先,為甚麼偏要是「猜電影」這種戲夢遊戲?這顯然是一個符號,是貝托魯奇的戲法。電影是夢;夢是潛意識的倒影,因此,伊莎貝爾要求里奧自瀆,里奧要求伊莎貝爾跟人做愛。不但如此,在這個戲夢的潛意識中,兩人正發生著一種微妙的亂倫。

 

《戲夢巴黎》

 

這當然是「伊底帕斯情結」。電影的開段,弟弟里奧早就在眾人面前和他的父親展示不滿,一陣又一陣的冷嘲熱諷,但他的亂倫對象卻不是母親。透過主角馬修的視覺,當伊莎貝爾向他介紹她的父親時,鏡頭對她跟父親的肢體動作來了個特寫,其實便是馬修那困惑的眼神。導演想暗示的,是伊莎貝爾跟她父親好像異常親暱。這一切都為里奧的「伊底帕斯情結」提供了解釋。

但里奧跟伊莎貝爾都很清楚,他們不能真的亂倫。那些都是潛意識中慾望而已。那就只能透過夢去解決。因此,里奧只求伊莎貝爾跟馬修做愛,而他就在旁邊一邊煮雞蛋,一邊「看戲」。馬修問伊莎貝爾,假如父母親知道他們亂倫,她會怎樣。她毫不猶豫地說:「會自殺。」

後來,我們都知道她說的不全然是事實。當大宅的主人回家,看到三人一絲不掛睡在一起,鏡頭卻偏要聚焦在父親的困惑眼神與女兒的裸體上。伊莎貝爾自然是最先醒來那個,她馬上就看到父母回過家的痕跡;「會自殺。」── 她之前說的,但那只是事實的片面;她選擇在其餘兩人正在熟睡時,三人一起吸煤氣「自殺」。

至於,貝托魯奇為甚麼偏要在六十多歲時大談起「伊底帕斯情結」,把他收錄在「人生」這部多而分不同篇章的電影中呢?我想,這跟後來高達落了他面那件事有關。他曾經說:「電影只分成兩種,即『前高達電影』和『後高達電影』。」高達顯然是他心中的電影之父了。《戲夢巴黎》可能就是一次弒父。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