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十七)父母之愛|曾瑞明

撰文:曾瑞明
出版:更新:

作者|曾瑞明

 

政局動盪,全球紛亂,一股「唔好生仔論」(不要生小孩論)的幽靈,在香港遊盪。這股思潮相信,沒有下一代,對資源要求就會少了,尿片也少用幾條。最重要的,是生存本身痛苦,可必要「一時之快」而製造苦難?筆者甚至聽過如果沒有「下一代」,壞人出現的機會也少了(因為人少了?)。 總之,唔好生仔。

 

「不要生小孩」的思想與論調,近年愈來愈普遍

 

郭柏年博士已在〈從絕育到滅亡 ― 略談反生育主義的哲學理據〉一文詳論。他陳構了一問:「反生育主義者為什麼無視生育的正面價值?比方說組織家庭本身就有其內在價值。」他這樣答:「反生育主義者並沒有否認生育本身或生而為人有其快樂或其他正面價值,不過,在衡量當中的利弊後,反生育主義者相信人生總是壞多於好,所以絕育才是正確的做法。至於組織家庭,其實人們大可以領養代替生育,此舉既可拯救一些在世的無辜兒童,又不必製造更多不幸的生命,可謂兩全其美。」

但是,人類不是只有「好和壞」這一面。「人生總是壞多於好」還是「好多於壞」根本不是父母子女關係的重點。我們更要了解人的材質,才明白父母-子女關係的價值。生育或許關乎人類滅絕與否,但「為人父母」(parenthood)不是;它關心的不是我們應否存活,而在於我們如何生活(how should we live)。

 

還有意義與身份

美國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在《審視人生》(Examined Life)一書中指出:孩子會成為一個人的實質部份,令我們有更大的身份。是的,人除了計較效益、好與壞,還重視意義和身份。倫理學忽略了這些部份,註定以偏概全。

 

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11/16)

 

哲學家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指出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最純粹的愛,也是自愛(self-love)的最純粹版本。我們望著跟自己相像的子女,看他們模仿著自己的行為,跟著我們的價值觀,人生多了重量,但也多了意義。因為孩子,我走遍了香港所有的公園,會在某台資書店的童書館讀很多童書——我的生命多了一重色彩。筆者青少年時期買下的《叮噹》、《足球小將》等早已束之高閣,但當小女們重新閱讀這些經典,還問我什麼是越位,三杉淳會不會死,書就活了起來,將一切點燃起來。我也不忘提醒她們,這些書是她們爺爺買給兒子的。我的重點當然不是分享「環保」經驗,而是人的傳承。

 

重溫哲學家法蘭克福的思想: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八)愛與人生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自愛。自愛不好?但自愛是我們對世界、對自身的關懷。愛子女是這種關懷的延續。我愛自己的人生,透過生育,將這訊息表達出來,並且幫助我這訊息得到延續,此為生育的意義。我重視我的生命,我也重視我孩子的生命。這可能不那麼有客觀標準,或者理性分析,但這卻是顯示我們人有賦予價值的能力。

 

自己都不愛 怎麼相愛

但這是自戀嗎?我們是愛上「跟我們分離的第二個自己」嗎?法蘭克福會提醒我們為什麼會對愛自己感到尷尬呢?我們如果不自愛,我們還能合理地生活嗎,人生還會有有意思的追求嗎?如林夕在《給自己的情書》的歌詞所言︰「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

效益主義者是一種要我們放下自己,從一個公正不移的觀察者角度去看問題,我們就會找到最有效益的結論和決定。我們更應關心人在意什麼(what matters to human)。我們不會時時刻刻都是政策決定者(policy maker),以大局為重,計算效益,我們只是用人的方式過活。因此,我們未必會因效益而將自己子女送給他人,也不會因效益而 將別人的子女當成自己。會這樣做的人,我們或會覺得不近人情。倫理學不能沒有「我」(I),亦不能沒有「我們」(We)。

 

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五)效益主義者能愛嗎?

 

自愛不是自私,而是一種全心全意的關注。當然,不生育或沒有孩子不代表不自愛,但第二個自己的確會令我們的自愛更廣闊、更有深度,我們也能發掘到更多生命的意義。是的,沒有孩子,少了很多憂慮和擔心,也少了很多財政支出,豪華旅遊也許都沒有了。事實上,有了子女,夫妻關係往往差了,壓力大了——你在工作時,能抵得住他們大哭大鬧或者喋喋不休嗎?

女哲學家 Jean Kazez 在《哲學性的父母》(The Philosophical Parent: Asking the Hard Questions About Having and Raising Children)一書,指出各種心理學實驗都指出當父母並不能帶給我們快樂,不過由於父母-子女關係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加上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或仰賴,都能給與父母完美的意義感和肯定感,這是人生中的重要東西。

 

Jean Kazez 《哲學性的父母》(The Philosophical Parent: Asking the Hard Questions About Having and Raising Children)

 

回味子女幼年時的每一句說話、每一個傻念頭,都令人更能體會生命的意義所在,如光、如水,流過。孩子不一定會帶給我們利益,甚至未必有歡樂,只有哀愁與心痛。這就如我不一定討好自己,但我仍能自愛。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就是在這層次理解嗎?不過,我還是要重申一次,筆者不是導人迷信,叫人生仔,只是 make sense 生仔這一回事。細味一下,要做這番功夫,還是時代的悲哀。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