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一種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反思

撰文:黃豆
出版:更新:

政府有沒有「摸底」,是横洲事件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從一開始否認「摸底」,變成曾與相關地區人士接觸,到最後主動把不同人士列為曾經被「摸底」的對象;這種態度轉變的來龍去脈,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理解?而「摸底」又是否一種必需被廢除的本質的惡?這些問題,其實牽涉政治哲學——尤其,是關於自由主義中對「人」的一些理解。

 

何謂「摸底」

 

根據現有說法,我們可以把「摸底」理解作以非正式的方式與地區相關人士進行會面。「摸底」的目的,是要收集對方意見以作參考,從而減輕未來制訂或執行公共政策時所面對的阻力。作為其中一個收集意見的方法,「摸底」其實沒甚麼大問題。但當「摸底」成為唯一一個收集意見的渠道,又或者「摸底」的結果能夠直接影響到公共政策的制訂或執行,這時候「摸底」就違背了自由社會的兩個基本價值。

 

在自由主義思想下,我們可以理解「人」為自主和平等的個體;而「摸底」正是違反了「自主」和「平等」這兩個基本價值,所以在自由社會之下並不會接受此一做法。自由主義肯定個體自主性(autonomy)的重要性,亦即是說,只要沒有為別人帶來傷害,人均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所有影響個人生活方式的公共政策必須事先知會,並說服受影響的人。明顯地,「摸底」並沒有尊重個體自主性,因為它沒有顧及所有受到政策影響的人的想法。同時,「摸底」亦否定了平等(equality)的重要性。若是人人平等,各人意見的份量應該一樣重要,而每個人的想法亦應該受到同等尊重。當「摸底」變成只聆聽那被選中的少數,此做法又如何稱得上尊重平等?

 

公共參與的正當性

 

基於以上考慮,英國University of Sussex社會理論學者Andy Stirling認為: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是在公共政策制訂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Stirling亦指出,公眾參與有其工具價值及實質作用,因為公眾參與能為我們帶來更有效的公共政策。以上各種考慮均指出「摸底」欠缺正當性,同時亦解釋了政府一開始為何不願承認他們曾經以此方式接觸地區相關人士。

 

「摸底」之前請三思

 

「摸底」又是否一種本質的惡?「摸底」又是否必需被廢除?現代公共政策的制訂需要大量資訊;如前文所述,作為其中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摸底」並非全然不當。但當「摸底」成為唯一意見收集的渠道,或「摸底」的結果能夠直接介入公共政策的制訂或執行,此一做法則為一種政治正當性的缺失。

 

要改變「摸底」這一缺失,我們只能透過增加「摸底」對象的代表性,或增加其透明度。最近政府把更多人列作被「摸底」的對象某程度上是為了增加「摸底」的代表性,從而增加其政治正當性。可惜,由於整個事件缺乏透明度,政府這一做法實際上換來的功效始終不大。

 

無論如何,在自由主義的視野下,制訂或執行對市民生活方式有重大影響的公共政策時必須顧及受影響人的想法,因此「摸底」與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可說是背道而馳。再者,在自由主義眼底,以非正式的方式私下制訂公共政策大概應該永遠只會是一個矛盾詞(oxymo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