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姆加登:美學的奠基者,美學是對於好與壞的審美之研究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今天我們經常聽到人談論:哪位導演或哪位設計師有一套怎樣的美學,簡約慢活是一套生活美學,以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喝茶或沖咖啡的美學。然而,作為學科的美學,最初是於十八世紀德國成立的哲學分支,其創立要歸功於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資料圖片)

鮑姆加登出生於1714年的柏林,年幼時父母早逝,跟隨兄長來到哈勒(Halle),進入了孤兒院。鮑姆加登天資聰穎,十六歲起在大學的幾年間,修習哲學、詩學、神學、文字學與修辭,受萊布尼茲與沃爾夫的影響甚深。1735年寫就博士論文《對於詩的一些哲學沉思》(拉丁文:Medit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文中首次提出名為「美學」(aesthetics)的學問。

德國觀念論(上):康德

1740年,他被普魯士政府任命為教授。在教學方面,鮑姆加登撰寫的一系列哲學教材頗受到肯定,他以拉丁文寫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a),成為後來康德在大學教授形而上學課時所用的教科書。

後來鮑姆加登健康欠佳,歷時十六年才完成他的畢生力作兩卷《美學》(Aesthetica)。鮑姆加登終在1762年的今天逝世,得年四十七歲。

沃爾夫:十八世紀無人不知的日耳曼人哲學之師

美學是對人類感性的肯定

一般來說,現代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較重視人類理性與智性(the intellect)的一面。笛卡兒認為一切知識都要建立在自明(self-evident)、真確的知覺(perception),它必定要清楚、明晰(clear and distinct),才能繼續推導出其他命題與知識。後來萊布尼茲將感官知覺(sensory perception)定義為清楚但不明晰(indistinct / confused),因此不能被智性把握。鮑姆加登跟隨的沃爾夫,亦吸取了萊布尼茲對於感官知覺的看法,並著重智性對於理念的把握,尤具是哲學概念,必要符合清楚與明白的要求。相反,沃爾夫認為從感官(sensation)所得到的內容都是模糊的(obscure),美的經驗與對象明顯不如數學與邏輯清楚、明晰,因此不能成為哲學體系的科學性研究領域。

沃爾夫重視理性與邏輯,且有將其他人類的其他心靈面向化約到理性、邏輯的傾向。經驗主義傳統(如洛克)提出了種種重視感性的體系;然而理性主義傳統之中,鮑姆加登可謂是率先給予了人類感性重要位置的哲學家。

鮑姆加登《美學》(Aesthetica)(Wikimedia Commons)

鮑姆加登提出的「aesthetics」一詞,源自希臘文的 αἰσθητικός(aisthetikos),本作官感與情感之意(中文的「美學」一詞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大量吸收與消化西方學問時所譯,這是另一個故事了)。在鮑姆加登之前,「aesthetics」一詞本來指對於五官的感受、感覺的能力,而鮑姆加登則將之延伸為對於好與壞的審美(taste)的研究,他於《美學》開首就將「aesthetics」定義為對於感性認知的科學(the sciecne of sensible cognition)。

甚麼是:美學 - EP04

若要對審美的經驗作科學化,就需要肯定人類具有一種有別於理性與智性的能力。因此鮑姆加登認為我們對於藝術與自然事物所得到的愉悅經驗,亦是一種認知,只是它有別於理性與邏輯。

鮑姆加登指美學的目的是達到感性認知的完滿(perfection),亦即美(beauty);同時要避免感性認知的不完滿(imperfection),亦即醜(ugliness)。可惜的是,隨著鮑姆加登的早逝,這位美學之父並未對自己的新理論充份開展。

醜,就是一無是處嗎?(下):醜的藝術價值

美學作為哲學分支的濫觴

鮑姆加登上承沃爾夫的理性主義,下啟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對於德國哲學的過渡與轉化,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康德最初宣告鮑姆加登的美學計劃最終失敗,指他的進路不能找到美感經驗的共通律則。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的中首先提出「先驗感性論」(transcendental aesthetic),此時仍然沿用「aesthetic」作為「感受學」的用法。然而到了《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康德卻採納了鮑姆加登的新用法,以「aesthetic judgment」指稱「美感的判斷」,並將之置於他的批判哲學體系之內,可見他肯定了鮑姆加登的貢獻。

鮑姆加登有一學生名為麥爾(Georg Friedrich Meier),甚至早於老師發表多部美學著作,但他總稱自己的理論是建基於鮑姆加登的講課,自己始終是他的學生(Wikimedia Commons)

在鮑姆加登以後,美學開始獨立成科,美學的研究方向又因為哲學史的變遷而慢慢轉移到「藝術」、「心理判斷」以至「符號」等等的範疇,但美學的基本定義仍舊還沿用著鮑姆加登所留下來的「感性」一詞。著名的德國古典哲學學者蓋爾(Paul Guyer)曾以《聖經》比喻鮑姆加登的成就:他更像是為人們指引出新道路的摩西,而非攻取了新土地的約西亞。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