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二十周年(上):食物催生了情感,撫慰著兩人的創傷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二十年前(2000年5月),《花樣年華》首次亮相康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便令梁朝偉摘下當屆「影帝」。上映二十年至今,《花樣年華》獲得諸多認可與殊榮:被 CNN 評選為「最佳亞洲電影」第一位;位列 BBC 評選的「21世紀全球最偉大的100部電影」第二位;《衛報》評選「21世紀百佳電影」第五位。今年,奧斯卡頒獎禮(92nd Academy Awards)於「最佳國際電影」頒獎前,也在短片中向該片致敬;第73屆康城國際電影節也將其列入了「康城經典」單元。

《花樣年華》20周年記念版(春光)

上月(9月16日),為紀念《花樣年華》二十週年,紀念版國際海報及預告片發佈。本月,該片的 4K 修復版,也在法國盧米埃爾電影節展映,這是繼上月底(9月29日)紐約電影節修復版全球巡展首站後的歐洲首映。

眾所周知,這部王家衛的經典之作,講述了1960年代一場極具東方美學、氤氳浪漫的婚外情故事。但也有影評人認為,《花樣年華》可能不是最好的「出軌愛情片」,但它一定是一部極好的懷舊電影,甚至可與塔科夫斯基的《鄉愁》媲美。

塔可夫斯基:索拉力星,雕刻時光的電影匠人

二十年間,對《花樣年華》的研究與闡釋亦層出不窮,無論從電影敘事、美學、風格,甚至是其在海外展映時的字幕翻譯策略⋯⋯那麼,周慕雲與蘇麗珍的關係可以如何理解?如何以哲學視角理解這部影片?就讓我們在二十週年之際一起再次回顧這部經典之作。

王家衛曾在訪談中談起拍攝《花樣年華》的機緣:當時正在巴黎宣傳《春光乍洩》的他,與張曼玉共進晚餐。由於兩人自《東邪西毒》後便沒有再合作,於是,張曼玉便提議「我們應該再合作拍一部電影」並指明想與梁朝偉合作。當時正在讀《廚房裡的哲學家》(The Physiology of Taste)的王家衛,即刻想到:「不如我們拍一系列小故事,你們倆扮演所有這些故事裡的主角。」進而定下了這一系列小故事的主題——美食。《花樣年華》最初便是這個「美食三段故事」的第二部。

2007年第60屆康城影展上的王家衛與張曼玉(Getty Images)

於是,自與張曼玉的晚餐開始,食物便成了影片中最為重要的元素與象徵之一。在這個並不複雜的婚外情故事中,王家衛更加關注的不是婚外情本身,而是它如何發生。《花樣年華》中,兩段婚外情都因食物而起。蘇麗珍(張曼玉 飾)的丈夫從日本帶回當時新時興的煮食工具電飯煲,於是,周慕雲(梁朝偉 飾)托他給自己的妻子也帶一個,因為他的妻子厭倦了家務,想成為職業女性。當時日本來的新發明——電飯煲,隨後便成為了蘇的丈夫與周的妻子私情萌芽的開始。

除了故事發生的機緣,王家衛在《花樣年華》著重營情緒。為了完全還原當時移居香港的上海人——如孫太太(潘迪華 飾)——的生活與特點,王家衛特地設計了一份食譜,以展現那類上海人的飲食與生活。

王家衛說:「因為上海人對食物很講究——有些菜只有特定季節才能吃到。我設計的這份食譜是基於小時候對母親做菜的回憶。因為菜肴本身要力求精確,設計菜譜之後,我就得找一個上海本地女子來烹調。」

他更以雲吞麵為例,具體地解釋了食物在片中是如何幫助營種情緒的:

「食物不是讓觀眾去看的。通常,我們不會讓演員真的去吃影片裏的食物,但這一次它能幫助演員們創造某種情緒。舉例來說,影片中的雲吞面,它實際的意義是作為一種藉口。張曼玉每天晚上拿著飯盒出門,這在那個年代是很常見的。這個行為是一種逃避。在我童年時,出門給母親的麻將局帶一些小吃回來,對我而言就是一種逃避。」

除了懷舊的麻將戲與晚餐場景,蘇麗珍與周慕雲第一次互相印證彼此伴侶出軌的場景,亦發生在餐廳。在當時那種鄰居知曉一切卻只隱晦不明的社區裡,主人公不得不選擇在餐廳談論私事。「本來,我的設定是在皇后飯店,但它已經搬走了。於是我們就找了一個相似的地方,定在金雀餐廳。這兩家都不是真正的西式餐廳,它們是用中餐的原料做西式菜肴,顧客主要是中國人。因為價格便宜,又有一些特別的菜單,這些餐廳在當時非常流行。金雀餐廳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約會的地方。」王家衛曾說。在原先的拍攝計畫裡,他原本要通過十頓飯來揭露這段婚外情產生的過程,但影片越拍越長,甚至陷入其中、無法抽身,最終作罷。

薩瓦蘭(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廚房裏的哲學家》中,有句名言:「告訴我你吃的是什麼,我就能知道你的身份。」還有一句:「美食的愉悅是不分年齡、不分貴賤、不分國界也不分地域的:它與其他的享受相得益彰,並能在其他享受缺失之時撫慰我們的心靈。」王家衛當時深受這兩句話的啟發,認為這簡直就是那個電影項目的完美主題。再加上希治閣《後窗》式的懸念手法, 以及對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懷戀,《花樣年華》可以說是王家衛源於美食的私人記憶。

薩瓦蘭(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廚房裏的哲學家》(The Physiology of Taste: Or Meditations on Transcendental Gastronomy)(Everyman's Library)

在《廚房裡的哲學家》裡,薩瓦蘭從方方面面論及吃喝的藝術。食物不再是一般的複合體,它一方面按照藝術規則烹飪而成;更重要的是,食物也凝聚著個性化的幻想、靈感、品位、想像力和風格。通過他對那個時代吃喝的考察,他在書中介紹了美食學,定義食慾,討論各種菜品種類——燉肉、家禽、火雞、野味、魚類、松露、咖啡、糖、巧克力、飲料等等,以及與食物相關的生理、社會、文化影響。他開篇從感覺入手,指出「感覺是人與周圍環境溝通的器官」,而味覺——用以確定所吃食物的味道及可食用性——自然也位列六種感覺之一。這六種感覺之中的最後一項,薩瓦蘭認為是性慾——它自成體系、具有獨立性;同時,「慾望的影響則能被所有的感覺器官感受到。」

「在精神層的面上,味覺是有滋味的物質激起相應器官的興奮感⋯⋯它能為我們帶來愉悅,可以安撫我們生活中遭受的創傷。」通過味覺,人們進行著直接感覺、整體感覺以及回味感覺。薩瓦蘭同時認為,飲食之樂具有超越時間、時代和條件的普遍性,它是人們的必需品,與其他享樂方式並存,宴席之樂則是對與食物相關的各種環境的綜合反映性感覺。而對於味覺及與其相關的飲食、宴席的描述——食慾、飢餓或饑渴,亦常被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性慾/情慾。薩瓦蘭更認為,美食對婚姻有著顯著的影響。一對男女同桌共餐,可自然地產生相互的吸引。「在這種情況下,食物成了他們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6

對於《花樣年華》來說,王家衛始終沒有將它落入俗套的婚外情愛情片。當梁朝偉在拍攝中問王家衛:「我為什麼要跟這個女人相處這麼長時間?我會愛上她嗎?我想和她上床,還是怎麼?」王家衛甚至告訴他,將這理解為一種報復——蘇麗珍認為自己不會像周的妻子一樣出軌,但周慕雲計劃一切,為了證明蘇也沒什麼兩樣。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影片中周慕雲與蘇麗珍之間某種曖昧不明的情感始終存在,即便他們最終也沒有在一起。

那缺失了的情愛舉動,或許我們可以從兩人在餐廳、在逼仄的房間內一同享用食物來填補。在薩瓦蘭看來,味覺在與其他享樂方式並存的同時,亦可「彌補其他享樂方式的缺失」,而味覺的價值也在於能夠引發情感活動。當周、蘇兩人同時以口以舌攪拌、壓縮、吞嚥食物,分泌唾液,吸收食物中的滋味,莫不是像極了性愛中的某些類似舉動,而不再只是某種懷舊。在這一過程中,食物如此催生了兩人間的情感,亦在精神層面撫慰著各自伴侶出軌的創傷。

文章下篇——《花樣年華》二十週年(下):《花樣年華》德勒茲式的差異與重複

【來稿不代表01哲學立場】

延伸閱讀——《花樣年華》梅林茂:王家衛御用電影配樂師 為光影注入靈魂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