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存在主義文學;小說主角純粹的無動機、不能解釋的行為

撰文:沐羽
出版:更新:

紀德在晚年妻子死後寫了《遣悲懷》,懺訴他一生對她的愛與怨。寫這本書的過程裡我反覆地看已經陪伴我五年的《遣悲懷》,唯有這本書所展現出來的力量,愛與怨的真誠力量,才能鼓勵我寫完全書,才能安慰我在寫這本虛構人性內容之書的過程裡的真實痛苦,唯有最真誠的藝術精神才能安慰人類的靈魂。
——《蒙馬特遺書》,邱妙津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印刻文學)

安德烈.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年的今天出生,文學家,擅長以心理描寫剖析自己內心,可說是「內挖式書寫」的大師。是他,影響了日後的文學流派,影響美學觀,影響台灣的邱妙津;是他的社會書寫,影響了日後的存在主義思潮。如果武斷一點的說,沒有紀德,很可能就沒有日後的存在主義文學,沒有卡繆,沒有《異鄉人》。

一戰以前的文學界

紀德在巴黎出生,一生遊歷甚廣,每次遊歷也使他的意識形態改變一次,有人把他和蒙田並排,他們也愛好旅行,剖式自己。紀德在諾曼第長大,父母對他的強權管治使他從小已有纖細敏感的心靈,早年已著作甚多。十九歲時他在亨利四世中學修習中學哲學,兩年後他結識了詩人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宮崎駿的電影《風起了》片名就是來自瓦勒里的詩作句子「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Wikimedia Commons)

此後數年,紀德結識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王爾德(Oscar Wilde)等著名文學家,並在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儘管如此,他仍然和自己的表姊瑪德蓮結婚。婚後,他展開了多次旅行,到歐洲、非洲各國去,一直到1900年,他已成為極其著名的作家,1909年的作品《窄門》(La Porte Étroite)反映了他與妻子兼表姊的感情,他稱他已經將最好的所有都貫注進書裡。他多面向的書寫風格和見解都為法國文壇帶來了革命性的衝擊,翌年,也是王爾德去世十年後,紀德出版傳記《奧斯卡.王爾德》。

紀德《窄門》(La Porte Étroite) (Hachette Livre)

存在主義文學

一戰爆發後,紀德投入了「法國、比利亞之家」的工作,救助佔領區難民,同時,他也繼續書寫。1920年,戰事結束的一年後,紀德以杜斯妥也夫斯基為題舉辦了六場講座,他是最早將這俄國存在主義式文學家引介到法國的作家。1920年後,紀德整整影響了一代存在主義文學思潮。

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自由意志與牙痛的快感

回溯到戰事爆發的1914年,紀德出版了《梵蒂岡地窖》(Les caves du Vatican)一書,提出「無理由行為」(gratuitous act),意思是純粹的無動機、不能解釋的行為。小說中的主角就毫無理由地推一個陌生人到路軌裡,使他被火車輾死。後來,卡繆在《異鄉人》中的主角也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殺死了一個陌生人。一切也是荒謬的,卡繆說,而這種荒謬很明顯是緣自紀德。

紀德《梵蒂岡地窖》(Les caves du Vatican) (Les éditions Gallimard)

紀德在194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年後,卡繆獲得了同一殊榮。諾貝爾文學獎給紀德的評語是「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和處境」。四年過後,紀德以81歲高齡離世。

在他的自傳《如果麥子不死》(Si le grain ne meurt)裡他寫道,「我們最真誠的行為,是最沒經過計較與算計的,事情做了之後再找解釋也是徒然。某個命定引導著我,或許也是我想反抗自己本性的一個挑戰,因為,我愛艾曼紐(即妻子瑪德蓮),不就是愛美德和善嗎?」小說的書名是為了表達,如果麥子不死,它就只是一粒麥子,唯有通過磨難的淬鍊,遍嘗不幸的考驗,才能在塵土中復生,重新化為無數的麥粒。

紀德《如果麥子不死》(Si le grain ne meurt) (Hachette Livre)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