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的黃色火藥

撰文:陳子煒
出版:更新:

戰爭勝負雖然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其結果往往取決於漫長的事前準備工夫。軍事科技的進步,更會改變整個戰爭的概念和形態。
1905年,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海戰,日本帝國海軍幾乎全滅帝俄海軍,成為近代史著名的海戰神話。日本海軍司令東郷平八郎長官更被稱為「東方的尼爾遜」。大勝的背後,卻隱藏着武器發明家的貢獻。

日俄戰爭中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銅像,豎立在日本三笠公園。(網絡照片)

 

不發彈的救星

在近代海軍發展史上,「不發彈」一直困擾着各國的艦隊。所謂的「不發彈」,即是海軍的艦炮發射後,即便擊中目標,卻因為火藥的敏感度或信管的技術問題而未能引爆。炮彈不引爆,就大大影響其威力。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清軍的鐵甲艦打出大量「不發彈」,引發部分說法,指控此乃慈禧太后因挪用了軍費而令炮彈質素下降。然而事實上,在19世紀末的海軍中,「不發彈」並不算特別,也非清軍單獨面對的問題。

但對比起清軍,日本海軍的「不發彈」明顯比較少,這也難怪會引起上述猜想。日本海軍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當時日本秘而不宣的獨特技術——下瀨火藥。下瀨火藥在往後的軍事研究中非常有名,在英語中常稱為「Shimose powder」,得名於開發此技術的工程師下瀨雅允。下瀨火藥利用了19世紀末發現的新火藥配方製作——傳統火藥以硝石起爆,因其呈黑色,又稱「黑色火藥」;而新配方以化學物苦味酸起爆,因其顏色又稱「黃色炸藥」,曾被用作黃色染料。

1873年,德國科學家發配苦味酸作用,並研究出新的火藥。當時的火藥配方屬於軍事機密,各國都會自行研究新配方。下瀨雅允在日軍的支持下,終於在1889年成功將黃色炸藥調配成軍用火藥。下瀨火藥對金屬極為敏感,起爆的速度要比傳統黑色火藥更易更快。除了引爆力量外,其燒夷力也異常高,命中後能在艦船表面引現火災,增加威力。

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雅允發明了苦味酸為基礎的新火藥,奠定了日本海海戰日軍的勝利(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燃燒的鐵甲艦

為了進一步強化炮彈性能,日軍又研發了新的信管技術。信管是引發炮彈內火藥的起爆裝置,良好的信管技術能確保炮彈更易引爆。1900年,日軍採用了伊集院五郎研發的「伊集院信管」,使炮彈能在擊中水面、艦的柱桿等一般炸藥不會起爆的地方爆發,大大提高了炮彈的命中率。

相對而言,俄國海軍在炸藥科技上則比較慢。在日俄戰爭時期,雖然俄國也開始應用苦味酸作火藥,但只作為炮彈的發射藥,並未有直接裝在炮彈內。1905年的日本海海戰中,諸多記錄都記載了下瀨火藥的極佳表現。除了爆發力極高之外,更使俄國的鐵甲艦通體燃燒起來,震撼了不少外國的觀戰武官——自從鐵甲艦取代了木造船體後,整艘船燃燒的情況實在不可思議。在日軍開火後不久,多艘俄軍的戰艦已陷入一片火海,最後沉入海底。相對而言,日本海軍旗艦三笠在俄戰艦的密集炮火圍攻下,即使船身被擊中多發,仍未被擊沉,可見火藥性能之差距對結果起了重大的作用。

不過,下瀨火藥的保存異常困難,而且由於其異常敏感,很易引發自爆事故。上面提到的三笠,在海戰後的9月彈藥庫意外爆炸而沉沒,就懷疑是因為下瀨火藥變質所致。甚至到了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戰艦陸奧也疑因此而自爆沉沒。由於極度危險,黃色火藥也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日本NHK電視台拍攝的劇集《坂之上の雲》重現了俄國海軍艦隻因下瀨火藥而陷入火海的情景(圖片來源: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