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炸伊朗駐敘使館 推高中東戰爭風險|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4月6日,《北京青年報》發表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馬曉霖教授的專欄文章,題目是《以色列「炸館」推高中東戰爭風險》,以下是文章原文。

4月3日,以色列軍方宣布徵召預備役力量加強防空,應對可能來自伊朗的報復。以電訊部門要求北部各運營商加強儲備,以備與黎巴嫩爆發全面戰爭。4日,以軍又決定所有作戰部隊暫停休假。同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再次重申,將對3天前以色列實施的「炸館」襲擊「扇耳光」。顯然,延續半年的巴以衝突外溢效應進一步呈現擴大和升級態勢。

4月1日,敘利亞官方聲稱,以色列從其佔領的戈蘭高地發射導彈,摧毀位於大馬士革的伊朗使館附屬領事部門樓舍,導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高級指揮官扎赫迪(Mohammad Reza Zahedi)及其副手拉黑米(Hadi Haji Rahimi)等七名伊朗人和六名敘利亞人死亡,整個建築被摧毀。

伊朗駐敘大使阿克巴里認定,以軍出動F-35戰機並發射六枚精確制導導彈。伊朗駐敘使館證實,襲擊發生時,包括多名伊朗顧問在內的受邀人員正在領事館準備參加宴會。2日,以色列打破先前沉默,以軍方發言人哈加里(Daniel Hagari)稱,遇襲建築是隸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海外分支「聖城旅」(Liwa al-Quds)的軍事機構。外媒援引多名以方匿名官員的話證實,襲擊行動由以軍發動,但否認被襲目標具有「外交地位」。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和俄羅斯、中國、敘利亞等國均公開譴責以軍越境「炸館」行徑。美國官方迅即稱「既未參與也不知情」,並經由第三方向伊朗澄清立場撇清責任。有媒體報道,以美雙方官員均證實,以政府在空襲前幾分鐘通報了華盛頓,但並非尋求美方批准。

伊朗官方反應更是十分勁爆,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和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不僅反覆誓言將強烈還擊以色列,還指責美國難逃其咎。伊朗伊斯蘭議會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席阿齊茲稱,以方空襲「公然侵犯」伊朗領土,伊朗「將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果斷予以回擊。

圖為2024年4月1日,敘利亞和伊朗媒體稱以色列對伊朗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大使館發動空襲。襲擊發生後敘利亞紅新月會成員在現場展開工作。(REUTERS/Firas Makdesi)

根據《聯合國憲章》和《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以方越境「炸館」不僅侵犯了敘利亞和伊朗領土(外交館舍),也嚴重違反了國際法準則。以色列、伊朗和美國均屬上述憲章和公約簽署國,但是,伊朗既不承認以色列的主權國家地位,也與以色列和美國處於沒有邦交或斷交狀態。

從歷史縱軸觀察,以色列對伊朗實施「炸館」襲擊,是雙方幾十年來彼此敵對並相互攻擊的自然延伸。伊朗自1978年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後,始終高舉「反對猶太復國主義」旗幟,譴責以色列非法侵佔阿拉伯國家領土,以抵抗佔領之名,藉助其扶持、資助的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等強硬派別長期襲擾以色列。

因此,美以將伊朗視為中東爭端遲遲得不到解決的總根源、大後台,還將其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同時,美以明確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定性為「恐怖組織」,並不斷在伊朗境內外對其重要人物進行綁架、暗殺,對其所屬敏感設施尤其是涉核項目實施各種干擾和破壞。

圖為2024年4月1日,以色列對伊朗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大使館發動空襲。襲擊發生後人群在附近圍觀。(REUTERS/Firas Makdesi)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後,伊朗影響力在中東空前擴大,形成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什葉派之弧」,或曰「德黑蘭-巴格達-大馬士革-貝魯特」為節點的「什葉派軸心」,伊以間接乃至直接衝突越演越烈,一度擴大到波斯灣周邊水域。以色列多次警告伊朗試圖在敘利亞實現軍事存在的長期化、基地化和前沿化,直接威脅其戰略安全,並在過去十多年內頻繁轟炸與伊朗相關的軍事目標,甚至在2020年與美國聯手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對「聖城旅」總司令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實施「斬首」。

從此輪巴以衝突外溢橫軸觀察,以色列已陷入多線作戰態勢,南有巴勒斯坦哈馬斯等武裝高烈度對決,北有黎巴嫩真主黨低烈度襲擾。且不同以往的是,親伊朗的也門胡塞武裝和伊拉克民兵力量也頻繁對以色列目標發動遠程跨境襲擊。伊朗宣稱與上述組織結成「伊斯蘭抵抗陣線」,死於此次「炸館」襲擊的扎赫迪即為「聖城旅」敘黎地區負責人。

以色列「炸館」襲擊,時值加沙戰事陷入膠着,以軍圍剿加沙南部拉法地區的計劃面臨巨大國際壓力,以美關係齟齬不斷,以總理內塔尼亞胡深陷安全、政治雙重危機。因此,輿論分析以方意欲向伊朗主導的「伊斯蘭抵抗陣線」發出強烈訊號,也不排除試圖將美國拖入戰爭泥潭的考量。

圖為2020年1月4日,伊朗民眾展示伊斯蘭革命衛隊最高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遺照。(Reuters)

近三年,伊以敵對行為和頻繁衝突已逐步擴大為伊美低烈度直接較量。蘇萊曼尼遇刺後,伊朗基於報復而首次襲擊敘利亞境內美軍基地,並兩度打擊與美國駐伊拉克外交機構毗鄰的「以色列情報機關」。美國也多次空襲除巴勒斯坦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之外的相關組織的目標。

半年來,美國繼續一邊倒地呵護以色列的絕對安全和單方面安全,但一直避免深度捲入此輪巴以衝突;伊朗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地區各非國家行為體「抗以援巴」,但也儘量避免直接下場與以色列乃至美國陷入戰爭。雙方都小心翼翼以最低成本左右和影響巴以衝突走向,謀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以色列此番「炸館」非同尋常,料想伊朗會實施報復。劍拔弩張的伊以關係和伊美關係會否徹底失控,巴以衝突外溢規模和烈度會否更加水漲船高,實在令人揪心。

本文獲環地中海研究授權轉載;撰文:馬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