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將上演伊拉克戰爭2.0? 特朗普一念之間的選擇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敘利亞東古塔地區杜馬鎮近日傳出遭受化學武器襲擊的消息,對此,特朗普於美東時間9日上午表示,將在至多48小時之內宣布是否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按時間算來,這最後期限也就是香港時間周三午夜12點之前。
這兩天正在敘利亞發生的事情,隨時可能演變為大規模軍事衝突,事態之嚴重,不言自明。而最終的走向,已經取決於特朗普數個小時之內的最終表態。

新上任的美國國安顧問博爾頓(右)常年來一直因其極端立場而被美國政壇主流邊緣化,與其前任麥克馬斯特的穩重謹慎反差明顯(路透社)

首先,為了在這最後關頭做出決策,特朗普取消了他原定13日訪問拉美、出席美洲峰會的計劃,改由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代為參加;

其次,美國正處於地中海的波特號(U.S.S. Porter)和唐納德·庫克(U.S.S. Donald Cook)驅逐艦已經做好備戰準備——去年4月7日美軍以59枚戰斧(Tomahawk)巡航導彈襲擊敘利亞中部機場時,便是由波特號執行;

其三,特朗普於週二10日與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和新任國安顧問、知名鷹派博爾頓(John Bolton)密談數小時,唯白宮發言人拒絕公布談話內容;

其四,針對美國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俄羅斯駐聯合國常駐代表警告,「若美國對敘利亞動武,將面臨嚴重後果」。同日,俄國媒體報道,俄羅斯陸海空軍隊已經進入「備戰」狀態;

其五,特朗普在48小時期限之前的5個小時,再度於Twitter與俄羅斯講狠話,指美國定會發射導彈;

其六,美國和俄羅斯10日相互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否決了對方「重構安理會針對嫌疑化武部署的調查機制」提議;同日,美國否決了俄羅斯主張由聯合國安理會為「禁止化武組織」(OPCW)調查杜馬化武嫌疑提供支持的提議。

各方備戰、拒絕對話,敘利亞的情況已經演變至一觸即發的局面。

美國究竟想要什麼?

特朗普很快便需要給出他的決定,但照當下的情況來看,考慮到中俄等國的反對態勢,敘利亞自身的反擊能力和當下巴沙爾政府軍在內戰戰場上的絕對優勢,以及英法等各美國盟友的遲疑態度,不排除特朗普最終仍會為自己找個台階,不了了之。最極端的情況,或許仍是類似於去年4月7日的59枚戰斧導彈那般軍事襲擊的「升級版」。

畢竟從特朗普的個人角度出發,他一直以來的想法,還是減少美軍在敘利亞的存在,否則也不會有4月4日「下令美軍官兵盡快結束在敘利亞的行動,在數月內撤軍」的表態。

美國和俄羅斯10日在聯合國上相互否決了對方的提案,令敘利亞問題的政治解決手段再度受限(路透社)

過去一周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在敘利亞問題上進退維谷。表面上看是因為特朗普在準備撤軍後,敘利亞突發所謂「化武襲擊」,致使美國必須繼續留守;事實上,這凸顯出的還是美國國內兩派勢力的糾紛。

一方面是特朗普一門心思希望撤軍,減少美軍在中東地區的開支,這也是他在競選期間一直的主張;與之配合的,是主張美國需要戰略收縮,在經濟和外交上都更多注重本土利益的新民粹群體;

另一方面,部分受軍火生意利益影響的美國政治勢力,則必須維護美國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軍方也需要藉著衝突才能展現出自己的價值;與此同時,美國政壇不乏一大群體,從固有的地緣政治考量出發,認為美國必須維護自身在中東的軍事存在,如此才能鞏固美國對該地區的影響力,尤其是考慮到近年來巴沙爾政府在俄羅斯和伊朗的幫助下佔據優勢,愈發穩固。

正是出於美國國內這多方勢力的揪扯,才令得美國近來在敘利亞問題上呈現出極為矛盾的情況。而當擁有最強軍力、最強政治影響力的美國出現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時,時局著實陷入異常危險的地步。

敘利亞局勢大可能禍及各方,特朗普在最後幾個小時的決定至關重要(路透社)

外交、對外軍事行動等抉擇,一向是國內政治的延伸。特朗普個人最想要的是藉著在敘利亞問題上的表現,鞏固自身在國內的形象。而當下倘若發動攻擊,不僅能滿足國內保守鷹派的考慮,更能在短期內達到為自己謀聲望的效果。

反倒是美國保持克制雖然是最合理、也是對時局而言最安全的選項,卻也是特朗普最需要設法為自己「找回顏面」的選擇。

敘利亞的這波「化武疑雲」,雖然究竟是否是「化武襲擊」仍然未能被證實,但可悲的是,該事件卻已經在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之下,成為隨時會牽連到各方的危機。最終結果如何,還看特朗普能否在「理性」和「顏面」之間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