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青蛙」跳槽忙 選民承諾當兒戲 馬來西亞民主待完善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在農村地區,每逢天氣驟變、暴雨將至前,總能見到成群結隊的青蛙出現在田間地頭;而在馬來西亞變天之際,也出現了大批「政治青蛙」,他們大多是前執政黨「國民陣線」的國會或州議員。當國陣失去政權後,爭先恐後跳槽到馬哈蒂爾(Mahathir Bin Mohamad)領導的希望聯盟。

剛剛過去的馬來西亞大選,不僅決定了中央政府的歸屬,亦選出了各州議會及州政府。沙巴州議會60席中,希望聯盟同結盟的沙巴民興黨共得29席;國陣亦獲得29席,第三勢力沙巴立新黨則獲得關鍵兩席。為獲得簡單多數,一場「捉青蛙」大戰就此展開。

  「政治青蛙」違民主倫理

5月10日,立新黨放棄選前不同國陣結盟的承諾,宣布同國陣合組聯合政府。誰料一天不到,便有5名國陣議員宣布跳槽希望聯盟,令剛成立的州政府創下「全馬最短命」的記錄。而在馬來半島的霹靂州,同樣出現「懸峙議會」的局面;兩名巫統議員今日宣布轉投希望聯盟,令後者成功執政霹靂州。即使在巫統勢力穩固的柔佛州,都有三名議員宣布跳槽。

馬來西亞大選過後,多州出席懸峙議會局面(路透社)

馬來西亞採取西敏制,地方選民在投選地方議員時「選黨多過選人」。每位議員不僅代表自己,更託付了選民對黨的信任。如此帶槍投靠的行為,既「典當」了選民意志,更是缺乏政治倫理的表現。在香港,也有不少政治人物轉變立場;但以湯家驊為例,脫離泛民後便即刻辭去立法會議員職務,不背離選民意志。

而馬來西亞的跳槽議員們,絲毫看不出「轉變立場」的意圖。否則,他們應該同馬哈蒂爾一樣,在大選前便為反對黨出力,而非在選後180度轉彎。如此看來,他們追求的不過是赤裸裸的利益。

    朋黨政治成「青蛙」溫床

「樹倒猢猻散」可謂政界常態,然而國民陣線雖淪為在野黨,卻仍保住70個以上議席,遠沒到「倒下」的程度。為何馬來西亞卻頻現「政治青蛙」?事實上,這和國陣統治60年來建立的朋黨政治文化密不可分。

由於國陣及巫統長期把控執政權,國家資源分配體系被嚴重扭曲。執政黨及首相可動用大量國家資源資助政黨獲得或給予「朋友們」。馬哈蒂爾執政時期,便將其政治盟友安插在馬來西亞航空、普騰汽車等「油水多」的企業;而納吉布更藉國家主權投資基金1MDB大肆斂財,再分配予黨友。

至於議會,國陣政府長期以來僅向執政黨議員所在選區撥款,每位執政黨議員可動用的款項高達每年1000萬令吉(約1987萬港幣)。執政黨議員一方面利用建設收獲更多支持,一方面利用工程自肥,名利雙收,豈不快哉。

馬哈蒂爾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卻也為該國朋黨政治拉開序幕(AP)

國陣執政60年來,政黨和議員關係愈來愈少基於理念,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當這些福利隨著國陣失去執政權而消失,出現「蛙群」便毫不意外。事實上,「政治青蛙」已引起希盟成員黨警惕。馬哈蒂爾在今日記者會上便表示,會對加入希盟的成員和黨派嚴加審查,保證其必須符合希望聯盟的共同價值。而砂拉越州希盟主席亦明確表示,反對該州國陣成員黨轉投希盟。

然而,要終結這種政治亂象,終究需要直面體制內的積弊,釐清政商關係。相比起「換政府」,這些工作更不易做。馬哈蒂爾會徹底反省自己的過失,或帶領希望聯盟成為「國陣2.0」,將成為未來數年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