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輸贏不是標準 北京要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8月28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美方貿易團隊期待中方團隊訪問華盛頓,美方也正為此進行相關籌備。但姆努欽拒絕透露原計劃9月份的貿易談判是否會如期舉行。同一天,正在烏克蘭訪問的白宮國安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對媒體表示,美國和中國在貿易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巨大(significant)。

如果將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的這種聲音或態度和1年多前比較,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雙方十多輪的談判、三次備受矚目的元首會晤,都未能讓美國如願以償地看到所期待的結果。從今年年初的「儘快達成協議」,到年中「不急於達成協議」,再到現在雙方繼續在關税威脅中談下去,美國的姿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而對於北京而言,這場貿易戰已經不是輸與贏的問題,而是通過這次中美貿易爭端,讓美國和世界其他旁觀者重新認識中國。

現在特朗普政府官員無論走到哪,世界各國最關心的話題就是中美貿易戰。包括剛剛結束的法國七國集團(G7)峰會,幾乎所有的領導人都反對特朗普繼續打下去,尤其是英國新任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甚至直接建議特朗普結束貿易戰,否則特朗普要為全球經濟衰退負責。面對西方盟友的質疑和反對,特朗普G7峰會期間對貿易戰的態度也是頻繁轉變,甚至編造了「中國高層曾兩次致電我們」的消息,以此凸顯中國在貿易戰中處於弱勢地位。

白宮各種派系均和北京交手,但都沒有明顯收效。(VCG)

但這也反過來證明,特朗普非常希望和中國的貿易談判能夠順利進行。貿易戰以來,特朗普一直關心貿易失衡的問題,但最開始只側重讓中國買點美國農產品,就可以緩解雙方貿易緊張關係。到後來,中國買了美國農產品,但美國嫌買得少,特朗普希望中國購買更多。這導致中國反彈。

與此同時,和特朗普不一樣,他身邊的鷹派強烈要求中國開展結構性改革,一些要求甚至要讓中國改變經濟政策或制度,彼此的意識形態分歧根本無法彌合。

到目前為止,美國提出的知識產權盜竊、強制性技術轉讓、國有企業補貼等市場扭曲行為,以及網絡盜竊等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或者至少沒有讓美國看到中國行為的改變。面對中國的不妥協,特朗普甚至無視幕僚的反對,堅決將中國列為了匯率操縱國,並在中國宣布進一步進行關税反制時,公開要求美國在華企業撤出中國大陸。

可以說,這次貿易戰的時間跨度和烈度可能超出了特朗普政府的預期。特朗普一年前也沒有想到北京會決然反制並將貿易戰拖向美國2020大選。不過,今年開始,特朗普斷定中國是在施行拖延戰術,等待民主黨人上台,「自然」結束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最大的變量依然是特朗普本人以及他同習近平的會晤。(AP)

但是,北京必然清楚,美國的民主黨在貿易問題上更強硬,貿易戰打法不一定比共和黨政府友善。所以,特朗普所謂「中國故意拖延」的說法,完全是一種競選策略,只服務於國內選民。包括2018年末特朗普指責北京干涉美國中期選舉,也完全是特朗普子虛烏有的指控,旨在穩定共和黨的中期選情。

面對美國的這種栽贓和關税打擊,以及通過台灣、香港和華為問題施壓北京的嘗試,中國始終沒有亂了陣腳,依然按照自己的節奏推動改革與發展。在國內,中國該反制便反制,並通過美國的貿易戰施壓積極開展國內經濟改革,將一些國內的問題提早解決。在國外,中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而成為自由貿易的倡導者。這種角色的轉變,也讓美國感到難堪。在這個過程中,北京迎戰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讓西方看中國怎麼打這場戰爭,讓西方的智庫、美國的盟友認清中國政府的底牌、包括中國企業的政府的關係。

比如,美國對中國企業華為的指控,就是將後者同中國官方或軍方聯繫起來,將其視為國企,以此為依據進行經濟打壓,並將其同中國貿易談判捆綁。經過華為的輿論反擊和積極起訴,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也重新認識了華為的企業定位和技術特色,而非一味地封殺。特朗普政府在西方遊說封殺華為的努力基本上宣告失敗。

「我們正贏得貿易戰」已經是特朗普連任競選的口號。(VCG)

當然,中國也要讓西方看清楚中國人處理問題的方法,比如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隨機應變的手法,很適合應對善變、頻繁反水和精神錯亂的特朗普。中國要讓西方看到,中國不像特朗普那樣,在乎的是貿易戰的輸贏,或輸點錢,或佔點便宜,而是一個文明大國在應對一個霸權國家欺壓和勒索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理性、智慧和方法論。雖然在特朗普政府的輿論公關下,很多西方輿論開始確信中國存在盜竊知識產權和網絡攻擊等行為,但就整體國家和政府形象而言,中國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傷害。

相反,美國的言而無信和敲詐勒索,已經讓美國的領導力及形象受到損害。全世界再次認識到,美國總統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置國家形象及利益於不顧。

另外,特朗普升級關税貿易戰的一條基本邏輯是「美國經濟走向繁榮,中國經濟正遭受損失」。或者說,中美經濟都有些損失,但中國的損失更大。這種判斷的依據可能源於一些誤導性的信息,或者特朗普幕僚對經濟趨勢的誤判。

比如,貿易失衡並非完全是中國的錯,而是由一系列複雜因素導致的,比如美國的低儲蓄率和投資力度的下滑。尤其是美國缺乏結構性的改革,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中國的反制和耐心能讓美國認識到這一點,也很不容易。

最重要的是,中國也要讓特朗普及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認識到,現在的中國絕非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而是一個能夠影響和制定地區及全球話語權並開展全球佈局的崛起大國。中國經濟也沒有美國想象的那般脆弱。隨着中美實力的縮小,美國不可能肆無忌憚地將昔日霸權邏輯運用於中國。過去有利於美國的規則和標準,不一定適用於中國。美國更需要平等、務實地看待中國如今的發展地位。美國單方面發起貿易戰,單方面發號施令,謀求更有利於自己的協議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