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地方選舉極右開疆擴土 建制派「三不」政策應檢討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德國東部薩克森州及勃蘭登堡州8月31日進行地方選舉,極右另類選擇黨雖未如部分人預期,奪下第一大黨之位;其得票率也分別達到21%及27%,接近在兩州長期執政的基民盟(CDU)及社民黨(SPD)。自另類選擇黨崛起以來,建制派便堅持「不接觸 不談判 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希望孤立該黨。如今看來,這樣的策略確存檢討空間。

儘管另類選擇黨未如部分觀察者預期,奪下兩邦第一大黨之位,卻也毫無疑問成為今次選舉最大贏家。在勃蘭登堡州,另類選擇黨以23.5%得票率緊隨最大黨社民黨的26.2%,基民盟僅獲得15.6%支持。而在薩克森州,另類選擇黨獲得27.5%支持,同基民盟僅有不到5%差距;而社民黨支持率只有可憐的7.7%,位居第五。同上次兩州選舉相比,支持極右翼的選民在勃蘭登堡增加了147%,在薩克森則增加了273%。

建制派的「三不」

一直以來,以基民盟和社民盟為代表的德國政壇建制派,都對另類選擇黨採取「三不」政策。其一是不接觸,對右翼選擇黨採取「對立」,而非溝通態度。另類選擇黨2015年開始藉默克爾開放難民政策崛起後,主流政黨及媒體均習慣以「納粹」標籤該黨,但引用的證據大多是「德國人無法以過去歷史為傲」這樣似是而非的發言。該黨堅持「德國文化主體性」的立場,也被建制派攻擊為種族主義。

各黨更一致要求負責政治審查的聯邦憲法保衛局,監控另類選擇黨,進一步塑造了另類選擇黨「受害者」的印象。過去幾個月的經驗表明,將另類選擇黨塑造為主流建制的反面,非但無助於團結己方,反而令對政府不滿的選民集結在另類選擇黨麾下,畫虎不成反犬類。

來自基民盟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大學榮譽博士畢業典禮。(路透社)
在東德地區獲廣泛支持的左翼黨今次表現遠不及另類選擇黨。(AP)
德國綠黨在早前歐洲議會選舉中表現亮眼。(路透社)
支持現有執政同盟的德國財政部長,社民黨主席肖爾茨。(路透社)

第二「不」是不談判,在各級政府均不同另類選擇黨談判組閣。2017年德國大選後,社民黨為避免另類選擇黨進入政府,更將喊了一萬遍的「絕不同基民盟組閣」拋諸腦後。但今次在薩克森州,若基民盟不和另類選擇黨「握手」,唯一選擇便是同左翼黨、社民黨、綠黨同自由民主黨中三個,組成光譜極廣,穩定性極差的「四黨聯盟」,或許將突破基民盟和社民黨一直以來的「堅持」。

第三「不」則是不妥協,不因極右勢力崛起改變自身立場。2018年7月時,基民盟的姊妹黨,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CSU)主席霍費爾(Horst Seehofer)已因同默克爾在難民問題上意見不同而遞上辭呈,更自作主張將大量難民驅逐出巴伐利亞州,顯示黨內對默克爾「中間自由主義路線」已有所不滿。但在年底的黨魁選舉中,立場貼近默克爾的卡倫鮑爾,則以微幅優勢擊敗立場偏右的默茨(Friedrich Merz),令不少原本對自民黨尚存希望的支持者下定決心出走。

不想被取代 需先正視問題

同意大利五星運動和法國國民陣線類似,另類選擇黨為追求更大政治平台,已著手調整其路線。2017年接任黨國會領袖的魏德爾(Alice Weidel)是一名經濟學博士,曾在高盛及安聯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力圖吸引猶豫中的右派經營階級。另一方面,儘管另類選擇黨內不乏有成員「同情納粹」或保持反猶主義思想,但另類選擇黨近年在對外公關上愈趨謹慎約束成員發言;立場激進,過去公然煽動種族主義的黨內元老高蘭(Alexander Gauland)也鮮少公開露面。

高蘭(左)在2017年4月的另類選擇黨大會上將領導位置交給魏德爾(右)。(VCG)

對手陣營不斷進化,建制派的基民盟和社民黨反應卻頗為遲鈍,策略始終未有調整。事實上,另類選擇黨獲廣泛支持的德國東部地區,雖經濟情況不及西部,但和周邊國家相比仍是「優等生」。正因如此,德國右翼基礎尚較薄弱,無法像奧地利自由黨或是意大利五星運動一般奪取政權。但今次選舉反應支持另類選擇黨的人數相比4年前已增長數倍,這一增速在歐洲國家中無人能及。

對默克爾和基民盟來說,認同另類選擇黨固然不可能也不應該;但了解另類選擇黨支持者訴求,並加以回應卻是國家領袖的「應有之義」。提出「拒絕穆斯林」確實有些激進,但以多元文化作為德國主導思想並非所有人都可接受;要求「中止對歐盟他國援助」有些不切實際,但相比其他成員國,德國確實承擔歐盟更多財政責任;要求「遣返所有難民」不近人情,但修憲收緊「緊急避難權」,減少難民輸入確是可行政策選項。

但更重要的是,當民粹主義者以排外和保守作為德國社會問題解決方案時,主流建制派也應提出自己的論述並加以實踐:如何解決發展遲緩的「悶經濟」,如何消除移民同本地居民的矛盾,又該如何平衡德國在歐盟中的付出和收益。如不回應這些問題,只把「自由主義」和「歐洲一體化」視作教條不斷重申,民粹主義的火頭只會越燒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