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猶豫中方困惑 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簽署為何延期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何時達成、何時何地由誰簽署,已經是兩國關係乃至全球市場最為關注的話題。

此前,中美於10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高級別經貿磋商,兩國都稱已經就第一階段協議達成共識,並且雙方都釋放了經貿方面的利好信號,中方對採購美國農產品再度進行承諾。

不過,如今的情況是,特朗普在上一輪談判之後所期望的「中美元首在智利舉行的APEC峰會上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已經不可能發生,這個初級協議的簽署時間顯然已被延後,甚至可能拖到明年。這背後顯然不是APEC峰會取消這麼簡單,中美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中美談判再陷瓶頸?

在10月的中美談判之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磋商的牽頭人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以及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進行了兩次正式通話,分別是11月1日和11月16日。

通過中國官方對這兩次通話的描述,第二次通話之中,包括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等人在參與名單中不再羅列,且對通話成果不再提「進展」二字。

此後,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例行發佈會上表示中美經貿團隊將繼續保持密切溝通。除此之外,商務部並未給出更多信息。

據美國媒體彭博社報道,11月20日劉鶴在一場活動中表示,他仍然對中美協議感到「謹慎樂觀」,但是對美國的要求感到「困惑」。若該報道屬實,劉鶴還在計劃邀請美國談判團隊訪華,這說明兩國還需要面對面的磋商。

同時,美國官方對貿易協議的說法趨向謹慎。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11月20日參觀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的工廠,期間表示他還沒有準備要簽署貿易協議,因為「中國在談判中沒有加緊腳步」,這一定程度印證了中美談判遇到新瓶頸的可能。

11月19日報道,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在接受採訪時稱,美中貿易談判目前處於微調階段,雙方最需要的是「細節」。

對於是否暫停原定在12月15日對價值約1,560億美元的中國消費品加徵關税,美國的態度也不明朗。

此前,姆努欽、羅斯、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都曾表示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可能在11月簽署,姆努欽曾在上輪談判後稱兩國大致需要5周時間談判,而現在距離中美宣布達成共識已經過去了6周,進程顯然已經拖延。

中國已經承諾加大采購美國大豆,美國豆農直接受到中美談判進程的影響。(新華社)

癥結在於關税

從中美官方對磋商的表態來看,中美簽署協議並沒想象中的那麼順利,這背後的原因並不是誰在「反悔」,也中美在香港問題上的衝突無關,而是談判博弈的延續。

在具體內容上,中美談判的癥結顯然是在收回已經加徵的關税這點上。11月14日,中國商務部表態稱,取消加徵關税是中美雙方達成協議的重要條件。

此後,美媒不斷曝出白宮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即特朗普及美國團隊認為如果取消關税,那麼第一階段協議的內容需要擴充,於是又有了美國向中國提出協議「新要求」的種種說法。簡而言之,特朗普希望中國做出更大讓步,才會取消已經加徵的關税。

無論這些信息是否屬實,中美當前的談判拉鋸都必然圍繞着取消關税的條件展開。而這背後意味着美國談判心理的一個重要轉變。

如果說雙方同意以分階段的形式達成貿易協議是中國談判思維佔到主導,那麼中美開始就以什麼條件、怎樣的節奏以及多上大程度地取消關税,則是美國不得不開始正視中國在談判中核心訴求的標誌。

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曾經「獅子大開口」,在知識產權、技術轉讓、市場開放、農產品採購等等方面向中國提出多重訴求,且利用商務部、司法部制裁中國企業,以此作為威脅。對於中國屢次強調的貿易協議底線,美國很少有正面回應。

或許,貿易戰的一年半以來,美國一直認為最大強度的施壓能夠徹底改變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並未認真審視中方的任何訴求。甚至在關税問題上,去年曾有消息稱美國要求在貿易協議之後保留對華實施懲罰性關税的權力,可見其強權的心理。而現在這一情況已經完全改變。

相互拉鋸不一定是壞事

中美之間談談打打,就貿易協議的反覆已經多次,這也不是第一次中美推遲達成共識。但是回顧過去多輪迴合的博弈,雙方其實已經向前走出了很多步。

去年5月美方撕毀「不打貿易戰」共識,而中方正是在此後極具耐心地了解了美國在談判之中的各種訴求,並且確認了自身的底線。那麼反過來,美方也需要花時間去認真考慮中國簽署協議的條件,從這個角度看,這種延時是有必要的。

中國早已提出,達成協議的文本必須平衡,從美國來勢洶洶的極限威脅到一份措辭和內容都平衡的文本,跨越這段距離談何容易?今天在如何取消關税上的拉鋸,對協議最終的平衡性和雙方繼續談判的基礎,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