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港言論反覆變化 特朗普視角下的香港問題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持續5個多月的香港示威遊行還沒有得到平息,美國國會近期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更令局勢進一步複雜,而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表態及他對香港問題上的言論變化都十分耐人尋味,特朗普到底是如何看待香港問題的?香港於他有何意義?

對於《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國政府反應十分激烈,對此法案進行了猛烈的抨擊。11月26,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就美國國會近日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強烈批判美國國會不顧中方多次嚴正交涉和堅決反對,通過涉港法案,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對此予以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已就此向美方表明嚴正立場。

此前11月20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還因此法案召見了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柯有為(William Klein)。召見臨時代辦不夠,中國外交部副部長11月25日還召見了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Edward Branstad),就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再次強調,「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涉香港內部事務的決心堅定不移。」

中國激烈的反應與特朗普的微妙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目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已經通過兩會投票送至白宮,等待特朗普的簽署。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是否會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特朗普在11月22日給出了一個曖昧不清的回應。

當日,特朗普在接受霍士新聞的直播訪問被問及會否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時,他並未作出正面表態,而是表示「我們要與香港同行,但我也與習主席同行。」

特朗普曖表態引發了外界的猜測,《華盛頓郵報》便分析稱,特朗普的這番回應,顯示他有可能會否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事實上,從香港示威遊行爆發開始(5月),特朗普在該事件的發言出現了反覆的變化,總共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5月至8月初,特朗普在香港問題上的發言十分克制,一直沒有發表過任何支持香港抗議者的言論。據美媒透露,那是因為特朗普在大阪習特會之時曾向中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只要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貿易談判有持續進展,他將克制就香港問題公開發言。

此前6月,當香港抗議行動剛剛開始時,特朗普曾表示看到那麼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很難過」。7月22日,特朗普接受採訪被問及香港抗議行動時,他說:「對香港抗議,中國如果想阻止,本來是可以阻止的。雖然我自己沒有涉及,但是我認為習主席的做法還是很負責任的(acted responsibly)。」

對不少香港示威者而言,藉美國向中國施壓,從而為抗爭運動爭取「外援」,是不得不為的選項。(Reuters)

8月1日,當特朗普再次被記者問及香港事件,他仍然表示「香港可能正在發生事情,騷亂(riots)持續了很長時間……但那是香港和中國之間的事情,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必須自己解決。他們不需要別人的建議。」

從以上的言論可以看到,特朗普並不想對該事件發表過多的言論,並多次強調這是「中國自己的事情」,自己不會干涉。

第二階段是在8月中旬,特朗普對香港的態度便出現了變化,頻繁談論香港局勢,並將該問題與貿易戰掛鈎。

8月14日開始,特朗普突然發佈一連串的推文大談香港局勢,其中一則要求習近平「快速且人道」地解決香港問題。8月15日他再發推文,建議習近平親自會見香港抗議人士,以解決香港問題,來討論香港不斷升級的危機,他還警告中國,如果想要達成貿易協議,就必須「人道地」處理香港的抗議活動。這也是特朗普首次在公開場合之上將貿易談判與香港問題掛鈎。

此後,特朗普開始頻繁在公開場將香港與貿易談判掛鈎。8月18日,特朗普在美國新澤西州莫里斯頓(Morristown)時說:「我希望他們(北京)用非常人道的方式解決香港的問題,我認為這會對貿易協議非常有幫助。」

10月7日,特朗普再次強調:「希望香港問題得到人道解決。」他還警告說,如果香港出現「不好」的結局,會在政治上讓美中兩國難以達成貿易協議。

10月11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中國副總理劉鶴後,宣布美中兩國基本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並回答記者有關香港問題時說:「我們討論了香港。我認為中國在香港取得了巨大進展。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會自行解決的。這個(貿易)協議對香港民眾來說是個很棒的協議,我認為對香港來說是非常積極的事情。」

從謹慎發言,到把香港問題掛鈎中美貿易協議,特朗普的變化不僅反映出他的反覆無常,更透出了他對香港問題的「不看重」。

特朗普是一位商人總統,這也意味着他非美國傳統政客,並沒有政治意識形態。對他而言,香港問題與美國關係並不大,是屬於中國內部事務,這也是為何他在香港示威遊行剛剛爆發之時,並沒有如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等政客一般大肆發表涉港言論。

沒有意識形態的美國總統,衡量事態的最大的標準便是自己的政治利益,這也是特朗普涉港言論轉變的重要原因。目前,中美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即將達成,但在此過程中雙方還是出現了分歧,在取消關税的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美國前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特朗普前首席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此前曾爆料,美國正「迫切」希望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因為特朗普需要一場勝利,帶來他所期待的股市大漲。特朗普11月9日也指出,中美談判比他預計的慢。

熟悉美國政治的人士可知,將各項問題綁定施壓對手是特朗普談判的重要手法,與南海和台灣問題相似,香港問題只是特朗普為了達到自身政治利益向中國施壓的一個籌碼。雖然中國不會與美國討論香港問題,不會令兩國將貿易談判和香港問題綁定,但這不阻礙特朗普屢屢提及香港,並試圖將之包裝成為自己政績添彩的輔助工具。這也是為何《華盛頓郵報》認為特朗普會放棄簽署香港人權法案的可能性,畢竟與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相比,香港於他而言根本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