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內多名政要割蓆 美國問題的根源卻並不在特朗普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上週五,特朗普(Donald Trump)24小時內在Twitter連發200條,打破了今年初,總統彈劾案期間由他自己創下的最高記錄。其中主要內容是炮轟華盛頓特區市長鮑澤(Muriel Bowser),稱她是「最無能的市長」。

由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多個城市示威遊行活動已經逐漸淡化,然而特朗普政府弄巧成拙的對措,以及疫情期間「比中國差100倍的應對方式」,皆令特朗普連任的機會愈來愈小。《紐約時報》將現在的特朗普描寫為,「像一隻被掀翻的烏龜,四肢亂動」。外界對於他的批評蜂擁而至,彌合社會分裂的努力沒有發生,於是這場暴亂與5個月之後的總統大選聯繫了起來,愈來愈多人不禁開始發出「特朗普已經在懸崖上跳舞」的聲音。

從示威說起,特朗普在這場持續大半個月的遊行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征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指出,贏得連任是特朗普的首要目標,他只關心自己的選民基礎,黑人對他而言無足輕重。

從一開始,特朗普對待示威的態度就是強硬、再強硬,即便出動了國民警衛隊,示威勢頭並沒有明顯減弱,特朗普一次次威脅使用軍隊,這也是他與前文提到的華盛頓特區市長鮑澤的恩怨由來。最初鮑澤上書特朗普,表示示威者大多採取和平示威的方式,建議撤回所有駐紮在華盛頓的聯邦執法力量和軍事存在,以免進一步惡化局勢。而特朗普完全無視鮑澤的建議,於是在沒有與特朗普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鮑澤以市長的身份站到了特朗普的對立面 ,先是取消200多名國民警衛兵的食宿支持,緊接着將白宮門前的16號街正式改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路面上用顯眼的黃色油漆刷上同樣的標語。

這位黑色皮膚的女市長並不是唯一和特朗普打對台的人,據《紐約時報》報道,已經有愈來愈多共和黨人公開表示不會在11月份的選舉中將票投給特朗普,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美國首位非裔共和黨國務卿、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他明確表示將會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並指責特朗普對美國民主構成威脅。

此外,也有多位前總統打破不對現任總統政策置評的默認慣例,或明示或暗示了對特朗普的不滿。如果說「罷免」特朗普的聲浪尚屬兩黨爭鬥的一部分,特朗普或許可以不理會,那麼軍方官員與他的割蓆就顯得尤為值得注意。

由於對是否出動軍隊平息風波有分歧,白宮和軍方陷入對峙,現任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的高調反對觸怒了特朗普,特朗普甚至一度想將其開除,最終礙於局勢在顧問的勸說下放棄。6月11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美國法定最高級別軍職)米利(Mark A. Milley)發表視頻,稱自己不應該參與特朗普在華府教堂的「擺拍」。目前已經有89名美國軍方前高層,發佈聯名公開信,反對使用武力鎮壓抗議活動。

全球第三大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IPSOS)發佈的一份民調顯示,高達66%的民眾不認同特朗普對弗洛伊德事件的反應,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月8日發佈的一份民調,特朗普落後副總統拜登14點,特朗普的支持率僅為38%,這是自2019年1月以來的最差記錄。不過,特朗普並不認可這個結果,稱其以扭曲的樣本誤導美國民眾,要求CNN予以撤回,但CNN並沒有放棄這份民調結果。

一邊忙着和反對者來回爭執,另一邊依舊保持對示威者的強硬姿態。特朗普在洶湧的反對聲浪中,表現得毫不退讓。不但如此,他甚至不惜使用「低等生命」這種極度政治不正確的字眼來形容示威者,看起來美國社會的撕裂已經變得愈來愈明顯。

可以看到,無論是應對疫情還是處理抗議活動,特朗普的所有手段都只圍繞自己的政治前途展開。即便塑造了太多明顯的反對者,他也義無反顧。渲染示威者對社會秩序的威脅,讓白人選民們看到一個強勢的總統,才有最終贏回來的希望。在公共危機爆發的時刻,民眾期待強勢領導人,新冠疫情還在持續,經濟重啟不在朝夕之間,種族問題本就是社會的頑疾,儘管民眾不滿特朗普的處理和表態,但大多數人心裏清楚的是,這個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總統。

6月9日,拜登透過視像向在德州侯斯頓(即弗洛伊德家鄉)的弗洛伊德喪禮參加者傳達慰問。(美聯社)

與此同時,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並不是一個強勢的領導者,民調領先特朗普或許是一種暫時的民意表達。當指責特朗普的時候,民主黨也在利用與中下層民眾更靠近的政治理念,榨取示威的政治價值,關鍵在於,他們能否將人們的怒火轉變為手裏的選票。為此,民主黨努力表達對黑人群體的同情,拜登更是承諾,如果當選,將處理「制度性的種族主義問題」,致力於滿足非裔民眾的需要,並將在上任後100天內成立一個監督警察的機構。

看起來這是撫慰當前街頭上的民眾的一番重磅承諾,也與特朗普煽動仇恨的做法相比,有了更高的站位。但即便是非裔總統奧巴馬在任期間,面對種族問題的時候也是束手束腳,沒有太多作為。要知道,奧巴馬競選期間,黑人群體的投票率高達90%。很顯然,拜登在黑人群體中的號召力無法與奧巴馬相提並論,民眾也很難再寄希望於一位總統根治種族歧視的頑疾,而這並不是當前美國面臨的唯一難題。

圍繞選舉的爭鬥還會在接下來的五個月中持續,局勢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素,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無論哪一方贏得選舉,都將面對一個更加撕裂的美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