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兩國失控與否的關鍵在印度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解放軍死亡人數逾40人,比印方多一倍」,「在衝突中,同樣有中國士兵被俘」,「印度准許向解放軍開槍」,連日來印度官員不斷對外釋放關於中印流血衝突的猛料。

解放軍死傷人數以及有中國士兵被俘的信息均是印度交通部長辛格(V. K. Singh)6月20日接受印度News24電視台採訪時所述。

「印度准許開槍」的信息來自《印度斯坦時報》6月20日的報道,報道援引兩位匿名印度軍官的話報道稱,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此前一天舉行的一次全黨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莫迪講話的主要精神是,印度軍隊邊境部隊的交戰規則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即該國實控線附近前線官兵將不再受到槍支使用的限制,而是在「處理局勢」之際,將擁有使用武器的「完全行動自由」,甚至有在「應對特殊情況」時,擁有使用一切可用資源的充分權力。

印軍突襲解放軍後,雙方紛紛增兵,重武器雲集、炮火演練不斷,拉達克一線局勢緊張,點大圖瀏覽:

+11

邊界衝突以來,印度除了不斷渲染取得勝利,還接連展現對華強硬姿態。

印度《論壇報》20日稱,「印度陸軍已動員更多部隊向前線集結,在拉達克駐紮的部隊規模是以前的兩倍。」《印度時報》20日說,印度海軍已經要求在安達曼群島的艦艇提高戒備,尤其是「防備中國潛艇滲透」。印度NDTV網站21日報道,親赴列城前線空軍基地視察的印度空軍司令巴達烏利亞(RKS Bhadauria)證實,印度空軍戰機正在空中巡邏,「監視來自中國的活動」。

渲染解放軍死亡人數,公布軍隊調動信息,是常態化的示強,和解放軍公開在青藏高原進行演習的用意一致。如果是為了平息國內的怒火,迎合民族主義聲浪,這些可以理解,對兩國關係不具備破壞性。

不過印度現如今的選項大有鋌而走險的意味。「准許開槍」這一信息如果屬實,會增加中印邊界擦槍走火的風險,後果將不是近身互搏死傷幾十人這麼簡單。

從中印兩國官方的信息中基本上可以看出衝突對峙的全貌。莫迪在6月19日的全體政黨視頻會議上說:「(中方)沒有人進入過我們的領土,沒有人佔領我們的任何哨所。」「我們有20位士兵在拉達克犧牲,但是他們教訓了那些覬覦印度母親領土的人。」莫迪的話相當於承認中印發生衝突是因為印度越界,是印度在挑釁。

6月17日,莫迪在與印度首席部長們舉行視頻會議時,向在對抗中喪生的印度士兵致敬。( AP)

而從挑起爭端到打破不開槍共識,這將是一條逐步升級的險途。

有聲音認為印度挑起對華爭端是在向美國納投名狀。實際上並非如此,印度非常清楚中印同屬於新興國家,有着共同利益。近年來中印在邊境問題上陷入了「試探—對峙—談判—再試探—再對峙—再談判」的循環,有莫迪迎合民意需要的成分在,也有印度展現存在感讓北京投鼠忌器的考量。

中國在南亞影響力的急速增長令新德里不安。印度不希望日漸崛起的中國擠壓印度的空間。這些令中國無何奈何、不能大舉興兵報復的挑釁,是印度在同中國博弈時的籌碼。

北京可以接受將中印摩擦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也願意尊重印度的地區大國地位,多次釋放攜手印度共同和平發展的意願。如果印度不能為衝突降温,無節制升級衝突的層級,打破不開槍共識,北京必然重新研判印度的意圖,屆時邊界的常態將不會再是對峙談判的良性循環。

一個希望專心應對中美關係的中國,不可能無視另一條隨時引爆的戰線存在,也不會坐視中國會捲入意外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