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中國仍有穩住「新印度」的空間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6月中下旬,中印兩軍在西段邊境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交鋒的結果仍在引發印度各界人士的震動。

新德里政界民間直到6月下旬還在爭論是否應該少用中國產品或驅逐中國資本。隨着《印度斯坦時報》等媒體在6月19日後放出消息,說印軍不僅突襲解放軍哨所,還打死了主官和副官,這也令印度中產階級、藍領階層以及下層貧民因「我軍勝了」而欣喜。可是,印軍前線傷患的情況,以及莫迪「解放軍並未越境」等表態,也吐露印度上層精英、智識人士的共識:我軍在前線佔盡劣勢。

幸而,一兩次戰鬥的結果對中印間的大勢終究影響有限。北京亦可通過與新德里之間的政治、經濟緊密聯繫,穩住兩國關係。

印度在周邊問題上的執着是有目的性的,自1999年卡吉爾衝突擊敗巴基斯坦之後,「印度戰勝巴基斯坦」便不再能帶來足夠的政治刺激。莫迪(Narendra Modi)當局更憑藉印軍對烏里(Uri)等地的「外科手術突襲」,在2019年大選期間取得優勢。相比之下,印度當前國內內患未平,加之新冠肆虐,其與中國對戰難以取得像襲擊巴基斯坦一樣的利益,也難以得到潛在政治收益,這使得莫迪當局一面要穩住前沿,另一面則會選擇冷處理乃至罷兵。

雖然加勒萬河谷一戰的結果,讓印度各界短時間內難以平靜,可是環顧莫迪在6月19日與印度全黨派首腦展開的視訊大會,外界倒也可以發現一個現實:在莫迪與人民黨政權之外,其他的印度政要只能發出「愛國口號」,沒有任何實質建議:國大黨前黨首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和北方邦總書記普里揚卡・甘地(Priyanka Gandhi)兩兄妹等人只知「驅逐中國企業」、「印度自力更生」;亞達夫(Yadav)家族等地方政治豪門也只會高呼「中國是大敵」等口號。

近日,因為中印在邊境發生衝突,印度多地蔓延「抵制中國製造」的情緒。人們焚燒中國製家電和商品,一名工會部長甚至希望禁止餐廳出售中國食品。(AP)

這種現狀意味着執政黨雖然要面對輿情,但對大局的把控反而也有更多操作空間。加之莫迪及人民黨在2019年度的大選中以壓倒優勢取勝,進而確認了自身從中央到基層的實際控制力,新德里便有了充分的轉寰機遇。但這轉寰過程需要時間,印度民眾接受現實也需要時間,以至於當莫迪坦誠「解放軍並未越境」時,新德里仍難免一片嘩然。

畢竟,「2030年以前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目標無法僅靠向周邊國家展現對抗姿態來實現。中印洞朗對峙後,莫迪政府一直在調整對華策略,以求雙邊關係新突破。與北京「西線無戰事」的政策目標類似,印度觀察家也一直在複述印度駐華大使唐永勝(Vikram Misri)「印中在南亞地區不存在對抗」的論斷。對新德里當局來說,中印之間的主要問題是在全球經濟增速腰斬的情況下,重振動能。新德里在發展經濟等問題上對中國的客觀訴求仍未有變。

新德里固然對中印貿易的逆差相當不滿:到2019年上半年,印度的對華貿易逆差達530億美元之多。相對於兩國間有望升至1,000億美元的貿易額,印度的損失仍有望在對美等國的貿易中取得均衡,更不用說印方仍希望從中國取得資本、就業、技術乃至知識產權。

對印度零售商人來說,他們的買賣無法離開各種中國製造的小商品。(AP)

儘管這種深入接觸需要政治基礎。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新德里方面即便是在中印關係因洞朗風波而驟然變冷的2017年,也不忘與中國就「市場開放程度」和「商品關税減免細則」進行緊密協商。由於中國現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印度亦為中國在南亞最大貿易伙伴。這一現狀也會促使新德里在中印問題上繼續保持理智思考,繼續維持當前眼界,進而維持良好態勢。

印度身為世界大國,長期以來秉承「國父」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信條,也即「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迹」。這也是印度一有機會就嘗試在各種場合展開對中國等大國的追趕的原動力。但對新德里和北京來說,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可能也不止一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莫迪可能已經在兩年前的武漢之行中預言了其「新印度」與中國共榮的可能。作為共有27億人口的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個龐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當新德里真正認識到「印中是世界的穩定因素,兩國的發展對世界有重要影響,對廣大發展中國傢俱有積極意義」時,中國穩住印度的空間便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