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對峙迷局 印軍為何在班公湖南岸採取行動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中印兩軍在班公湖南岸的對峙仍在繼續。環顧《今日印度》、《電線報》、《不滅之光報》、PTI等主流媒體以及舒克拉(Ajai Shukla)、阿羅爾(Shiv Aroor)等軍界聞人公布的信息,一線狀況的迷霧得以撥開。

8月29日至31日的衝突實為印軍在中方控制區大舉調動,從班公湖南岸到曼冬錯(斯潘古爾湖)西南處設置簡單營地。與此同時,解放軍也緊急在周邊制高點紮營。

印度採取行動的動機仍令人費解。這場與中印兩軍邊境談判同時展開的「局勢升級」過於突然。印度各方在實際控制線(LAC)問題上的持續施壓,可能是印方在8月末突然行動的理由。

在中印於班公湖南岸和曼冬錯西岸展開對峙時,印方也向達布克(Durbuk)方向的班公湖公路輸送裝甲部隊,並在8月31日發生車禍,導致人員死傷。由於楚舒勒向北居民點較少,印軍也開始加強防禦,以免列城有失。(谷歌地圖截圖)

首先,中印到8月為止的五輪前線軍方會談至今仍無明顯成果,雖然雙方在加勒萬河谷一線暫時偃旗息鼓,但班公湖周邊的問題至今懸而未決。這種局面促使印軍試圖製造談判籌碼。

中印雙方仍存在明顯爭議:印方希望中方「撤出2020年4月後進佔」的全部領地,中方則要求確保己方佔據領土的主權。這其中不僅僅包括班公湖北岸的西里扎普、東側的空喀山口、南側的楚木惹三角地,甚至包括印方斗拉特別里奧地(DBO)基地東側的達普桑盆地一線。這使得雙方的談判從起點上就已南轅北轍。在兩軍代表的談判只能達成「避免暴力」這一前提下,談判的僵局令印軍加速採取行動。

拉達克地區的氣候也導致印軍必須拿定主意,就加速行動。拉達克山區從9月下旬到10月初入冬,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間,其山地氣温可降到-25度以下。在本年度內,印軍雖已在拉達克地區調集了8萬軍警用於防禦解放軍,但考慮到天氣情況,印軍的機動時間有限。為打破僵局,印軍需要早做打算。

印度電線報(the wire)展示的班公湖南岸,其塔克空(Thakung)據點標註位置實為中方控制區普爾楚,其他紅點均為中方據點,其位置大多選擇於制高點。(印度電線報截圖)

其次,印度軍方在6月的加勒萬河谷衝突中失敗,但仍不甘於現狀,印軍嘗試在LAC上「有所作為」,以此扭轉敗局並提振在印度教民粹主義基礎上的民意。這使得他們仍會嘗試向LAC方向採取短促突擊。

在8月上旬,印度國防部專門釋出了一份總結5、6月間中印對峙的文件,強調中國的「入侵」行為。8月24日,印度國防參謀長拉瓦特(Bipin Rawat)還稱,如外交和軍事談判未能解決僵局,印度在拉達克問題上將「保留軍事選擇」,至此,印軍在前線的機宜行事已經有了高層背書。

再次,印度國內現狀也讓印軍需要做些什麼。

目前,印度國內新冠疫情已失控,該國已累計有362萬人患病,近7萬人病死,其中不乏社會賢達與名流,如前總統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就在8月31日不治身亡;同一天,印度統計和計劃實施部也發佈消息,確認印度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萎縮23.9%,幅度大於預期。

+2

在水災、旱災及蝗災同時侵襲的北印度,甚至出現了相當範圍的饑荒。在派出子弟前往加勒萬河谷赴死的比哈爾邦,就有至少730萬人受災。而莫迪(Narendra Modi)此前承諾的「8億農民每月5公斤免費糧食」,而今竟陷入虎頭蛇尾的局面:新德里已責成各邦獨自解決。在數億印度民眾依靠印度人民黨(BJP)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理念支撐,在危機中苦苦掙扎時,印軍在前方的「勝利」,或許可以讓危機下的普通人聽到新聞,高呼一聲「Bharat Mata ki Jai」(勝利獻給印度母親)。

當然,印軍的行動可能也就到此為止。儘管印度媒體在8月31日晚曾大造輿論,鼓吹印軍可以在加勒萬河谷「武力驅逐」解放軍、在拉達克和其他地區「對抗入侵」,進而在其他地區採取「外科手術打擊」,但這種電視機上的奇談怪論在軍界人士眼中只算胡說八道。

在印度軍界看來,儘管媒體仍在煽風點火,但前線的態勢是明確的:解放軍希望印度接受2020年6月後的新LAC,印方因此焦慮不安,無論軍方和莫迪當局可能都不會接受這種讓印度「後退」的協議。於是,在外部壓力以及內部短促突擊的意欲下,印軍的行動就在所難免。在中、印兩國政要轉寰接洽之前,類似的局面也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