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內閣|台海和南海未必一定是火藥桶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必然會對美國印太戰略進行一次調整,南海地區和台海地區仍是中美地緣博弈的主要場所。經歷奧巴馬(Barack Obama)時代對亞戰略失敗和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以來新增的不確定性之後,拜登如何處理台海和南海問題,將直接關係到其亞洲戰略和對華政策的成敗。

在討論未來四年中美關係發展時,拜登及其過渡團隊和民主黨有關國安及外交政策的辯論,很多都是圍繞如何避免「拜登政府」成為奧巴馬的第三個任期。一方面,拜登團隊主張外交上保持謹慎姿態,修復盟邦關係,避免談及中美冷戰;另一方面,考慮到四年來中美博弈性質和環境的變化,中美很難回到奧巴馬時期的競合狀態。拜登政府注重合作的同時,會更注重競爭、甚至對抗。

這就意味着「拜登政府」既有奧巴馬時期決策思維的延續,又有特朗普執政時期對華強硬的特徵,只是手法上會有不同。所以,任何關於「拜登政府」會成為「奧巴馬第三任期」的說法都是不夠準確的。

但是,從重用奧巴馬舊部可以看出,拜登不會完全和奧巴馬時代劃清界限。從民主黨政府人才隊伍建設和接班需求來看,也要保持這種延續性。尤其在關係到兩國地緣戰略意義的台海和南海地區,拜登政府對華博弈很大程度上會延續奧巴馬時期的做法。

特朗普執政以來,這兩個地區是被階段性忽略的。除去通俄門、通烏門以及彈劾案等國內政治耗戰,特朗普對外大部分精力都用於打貿易戰,很少顧及台灣和南海地區。只不過,臨近大選,在右翼的推動下,加上台灣方面的遊說,美國國會推出了多個涉台法案,個別法案甚至被特朗普簽署成法。美國軍方也有加大力度巡航南海,甚至派軍艦多次穿越台海。

通過法律、軍事和外交手段挺台,是特朗普政府和美國國會面對中國挑戰時營造的「新常態」。但美國外交上頻繁觸及中國紅線,美國軍機和軍艦動作頻頻,必然會加劇地區局勢緊張,加大同中國出現軍事摩擦的風險。

在拜登及其團隊眼中,美國的確需要在台海和南海展現軍事和外交存在,尤其是維繫好同地區盟友及夥伴的安全關係,但不能升級地區局勢,導致各利益攸關方關係緊張。拜登上台後,將會降低這種風險,「穩住」地區局勢。而且,和特朗普政府不同的是,拜登在考慮台海、南海或者整個印太地區利益時,也會注重和中國的溝通,而非單邊地推進美國戰略部署。

在奧巴馬執政時期,台灣由國民黨執政,兩岸關係得以緩和,台灣因此參加了多個國際組織議程,包括世衛組織。奧巴馬政府當時也主張兩岸雙方協商解決分歧。在南海,奧巴馬一邊批評中國在南海搞「軍事化」,一邊支持菲律賓通過國際仲裁解決南海領土爭端,但忽略了菲律賓、越南也單方面改變地區現狀的事實。

2020年10月初,中國軍方在台海演練登陸作戰。(中國央視截圖)

拜登上台後,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等國際組織,也會繼續指控中國在南海搞軍事化,但總體上仍會注重同中國把控好地區局勢。拜登提名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Tony Blinken)今年5月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曾提到,過去美國政府,無論是共和黨政府,還是民主黨政府,和中國處理關係時的一大成功之處,就是處理好兩岸關係挑戰,避免其破壞地區穩定。這對兩岸雙方都有利,拜登上台後將找回這種「平衡」。

在南海,布林肯也是延續奧巴馬時期的做法,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地區國家都應該遵守國際法,履行各自義務,維護航海自由,避免單邊改變局勢。

另外,在南海和台海地區,拜登回歸奧巴馬時期的做法,一方面是為了「求穩」,避免南海和台海地區任何一方生亂,迫使美國捲入其中;另一方面,拜登上台後首要任務是疫情防控和提振經濟,並不希望外部因素干擾其內政上有所作為。

所以,在台海和南海這樣的可能爆發潛在衝突的地區,拜登決策的最優選擇就是延續奧巴馬時期做法,即注重「規則」的制定、「秩序」的維護和溝通「機制」的確立,同時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這有助於為台海和南海緊張局勢降溫。

其中,溝通機制的確定其實也包含和中國這一利益最大利益攸關方的磋商,避免兩國在該地區出現誤判而引發衝突。即便拜登執政團隊對這種熱點地區有何新想法或新的決策思維,也要首先回到「穩定地區局勢」這一基本訴求上來。